雪花新聞

91歲著名翻譯家文潔若,是中國翻譯日文作品最多的人

The Network of Wen Clan of China

我今年90歲了,經歷過許多世事變遷,在晚年趕上了好時候,我爭取活到100歲,只要身體允許,我就不會放下手中的筆,我要一直不停地寫下去。

——文潔若(2017年)

文潔若 (1927~) ,女,蕭乾先生的夫人,貴州貴陽人,1927年生於北京,195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英語專業。曾任職於三聯書店,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歷任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科編輯、編審,蘇聯東歐組編輯,外文部亞洲組日本文學翻譯,《日本文學》叢書(19卷)主編,日本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翻譯協會會員。 曾任職於三聯書店,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歷任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科編輯、編審,蘇聯東歐組編輯,外文部亞洲組日本文學翻譯,《日本文學》叢書(19卷)主編,日本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翻譯協會會員。

出身名門

文潔若,1927年出生於北京,祖籍貴州省貴陽市。

祖父文明欽(1841-1916),號靜川,是光緒十五年(已醜)進士,至今名字仍見於北京國子監內清朝歷代進士提名碑上。文明欽曾在廣西省靈川、藤縣,山西省潞城、廣靈、右玉等縣擔任過知縣,辛亥革命後寓居北平,1916年病逝。

父親文宗淑,通過高等文官考試,被派到日本擔任外交官,做過橫濱總領事和三等祕書官。

聰明嗜學

1933年,文潔若入孔德學校啓蒙,1934年夏,全家隨父親前進往日本,次年1月插班入日本麻布小學。從這時候開始,她在整個求學過程中,一直就讀於一流的學校,一直內向靦腆,不善交際,一直自律甚嚴,也一直名列前茅。

1936年,日本發生"二·二六"政變,局勢動盪,文潔若的父親也被免職。於是,全家人回到了北平的四合院。文潔若先在一所日本小學讀書,1940年,她拿着優等生獎狀和全勤獎狀畢業,進入聖心學校英文班,每月都獲獎,並連跳兩班。可惜當時,文潔若家五六個孩子都讀書,全靠父親變賣家產支撐。聖心學校的學費又貴,讀了一年九個月,再也難以爲繼。於是,1942年1月至8月,文潔若便輟學在家,自修初中的課程,直到9月考入輔仁女中的初三,並一直唸到高三。

1946年盛夏,文潔若在沙灘北大紅樓參加高考,考取了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英文專業。

畢業後,文潔若順利考入三聯書店當校對,次年調到剛成立的人民文學出版社,歷任整理科編輯、編審,蘇聯東歐組編輯,外文部亞洲組日本文學翻譯,編輯日本古典文學作品的漢譯稿,同時翻譯日本近現代文學作品。

相濡以沫

文潔若,丈夫蕭乾(1910年1月27日-1999年2月11日),原名蕭秉乾、蕭炳乾。北京八旗蒙古人。中國現代記者、文學家、翻譯家。先後就讀於北京輔仁大學、燕京大學,英國劍橋大學。歷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顧問,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文史館館長等。

文潔若與蕭乾相識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於對文字的共同興趣,蕭乾和文潔若的交往水乳交融,愛情的果實瓜熟蒂落,1954年4月30日,兩人於北京結婚,從此歷經磨難卻不離不棄、攜手前行。

在三年困難時期,蕭乾被下放幹校,全家生活的重擔落在了文潔若身上,她憑藉紮實的日文功底接下了不少翻譯的活兒,爲家裏賺到了生活費。從1957年到1979年這20多年時間裏,文潔若儼然成了家中的主心骨。在蕭乾被命運之手反覆撥弄時,文潔若帶着孩子們,給他提供了一個溫暖的家。”當然最令她津津樂道的是“我花2000元爲家裏買了房”。當蕭乾萌生死志之時,也是文潔若悄悄地用英語鼓勵他,陪同他度過那段人生最艱難的歲月。

1983年以後,蕭乾夫婦倆的生活狀況終於得以改善,首次有了一間書房,叫“後樂齋”,取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是在這間書房中,夫妻二人合作翻譯了《尤利西斯》。

耕耘不息

文潔若早期以日本文學翻譯爲主,事實上,她恐怕是我國個人翻譯日文作品字數最多(800多萬字)的翻譯家。前後半個多世紀,她主編《日本文學》叢書19卷,翻譯了14部長篇小說,18部中篇小說,一百多篇短篇小說,如《高野聖僧--泉鏡花小說選》、《芥川龍之介小說選》、《海市蜃樓·橘子》、《天人五衰》、《東京人》等。井上靖、川端康成、水上勉、三島由紀夫等人的作品,都是經她的翻譯,才得以被中國人所熟知的。

作爲精通日、英兩種外文的編輯,文潔若翻譯生涯中的另一件大事,就是晚年耗時四載,與蕭乾合作翻譯《尤利西斯》。這是她英文翻譯的最主要成果。

這些翻譯成就也獲得了廣泛認同,2000年8月,獲"日本外務大臣表彰獎",2002年11月,日本政府授予文潔若"勳四等瑞寶章",2012年12月6日,被中國翻譯協會授予"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榮譽稱號。

健康生活,快樂工作,是文潔若最大的心願。這位曾說要寫到100歲的老人,目前手裏有三本書在翻譯,即便90歲了,她也從不讓一日虛度,仍堅持每天工作七八個小時。她常對朋友說:“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已經想到的翻譯和寫作,再有20年也做不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