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上午,由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主办、世界大都市协会协办的“2019广州:全球城市评价研究”学术会议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清和厅顺利举办。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建言广州国际大都市建设,充分发挥广州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作用,为中国城市发展及全球城市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广州未来几年如何发展,这次高大上的会议为你揭晓

“广州全球城市评价研究”学术会议是广州市社会科学院打造的国际会议品牌和国际性年度学术活动,旨在推动全球城市研究机构和专家开展深入对话与合作,打造全球城市研究的重要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本次会议包括主题演讲和“全球城市评价与城市未来”“全球城市发展战略与实践”“粤港澳大湾区与城市合作”三个专题。

广州市委常委、秘书长潘建国参加开幕大会并致辞,对各位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广州发展情况。

发展路径:

准确把握“快变量”与“慢”变量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广州应当如何更好的利用区位优势发展,进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广州未来几年如何发展,这次高大上的会议为你揭晓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跃国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跃国认为,在谈发展前应当明确广州的现状,他指出迈向全球城市的广州仍是“发展中的城市”,不管是规模扩张还是内涵提升,广州城市发展都还在路上,正处在“朝气蓬勃”的阶段。“广州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我们在城市发展进程中要弹‘双重奏’。”他说。

“城市发展的艺术,在于准确把握快变量与慢变量,协同好城市发展的‘快变量’与‘慢变量’之间的关系,而我们过去对快变量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慢变量。”张跃国说道。其中 “快变量”指经济要素、投资消费、基础设施建设等,而‘慢变量’指文化、教育、制度、社会文明等。”

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副主任本·德拉德持有类似的观点。“要推动全球化,广州必须要有能够促进全球化的赋能。”

本·德拉德所指的“赋能”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硬件的基础设施,一种是软件的基础设施,他认为广州需要进一步统筹两方面和谐发展。

“优秀的城市都需要两方齐备,硬件基础设施包括比如说交通、道路、机场、网络、电缆连接等等。如果没有广州的国际机场,广州不可能是现在的广州。而软的基础设施包括商贸的发展环境,营商的制度环境以及法律等等这方面的一些专业的知识,以及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本·德拉德说道。

优势动能:

制度势能是粤港澳大湾区独一无二的优势

所谓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城市发展需要内在的动能,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王世福认为,多中心国际联系是粤港澳大湾区最显著的特点,而制度势能是粤港澳大湾区独一无二的优势。

“释放粤港澳大湾区制度势能的空间响应,一要突破自然边界,加强两岸联系;二要利用边境界限,拓展空间纵深;三要开展飞地合作,势能散点释放。”王世福说道。

“广州应当要把握好跟港澳的经济文化联系,更多开展制度层面的合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张大卫表示,广州应充分利用港澳在体制机制和营商环境方面的优势,主动对接国际规则,先行先试。

“如果我们不能跟港澳做深层次的对接的话,我们粤港澳大湾区没有意义。所以制度上必须敢试敢闯。”他说。

张大卫指出,广州作为省会城市,服务业发展基础好。2018年广州第三产业增长6.6%,比重达到71.75%,服务业的比重比2017年增长了0.73百分点。而经济结构相对均衡是广州第二个特征。广州的产业体系健全,更具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工业部门的汽车制造业、电子产品制造业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基础性产业增长后劲充足。

老城焕“新颜”:

创新产业结构,加快城市更新

“广州这一座城市经历了2200多年历史的考验,它的原点和中轴线都没有改变过,这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上我们认为是一个奇迹。同时在新时代,依然焕发出了新活力”张跃国说道。

新活力从何而来?张跃国提议,广州应加快城市更新步伐,对城市进行智能化、低碳化,宜居化改造,促进城市产业升级,特别是把一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城市主要业态。此外,根据广州的优势和特点,选择一些战略型新型产业进行突破。把一般制造业向周边转移,在合理的空间内形成科学的产业链,供应链布局。

广州未来几年如何发展,这次高大上的会议为你揭晓

科尔尼咨询公司高级项目经理周鹏远指出,广州在全球城市指数(GCI)的排名近3年比较稳定,其主要优势在商业活动与人力资本这两个维度,其总体排名主要有5个核心的维度构成。“广州有三家财富500强的企业,航运、海港货运量排名领先,商业活动和服务业发展方面也在得分里面比重很大,人力资本维度上,广州有华南地区最多的高校资源。”周鹏远表示。

周鹏远指出,未来广州应强化商业活动的水平,打造领先的商贸枢纽,提升文化、信息交流和国际交往领域软实力,推动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强化在媒体方面的影响力,以及打造“以市民为中心”的全新发展模式,增强国际人才在穗的幸福感。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的GDP是旧金山湾区的2倍,而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口是旧金山人口的10倍, 10倍于旧金山湾区的人口创造出2倍旧金山的GDP,所以生产力仍然需要提升。” 英国牛津经济研究院全球城市研究主任理查德·赫特说道。

“广州已经从传统的制造业逐渐的转型,更多的关注创新能力更强的高科技产业,这是生产力的良性发展。”赫特认为。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侯翔宇 通讯员 穗社科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侯翔宇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黄子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