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成果是作为后人的我们很难超越或模仿的,不管是诗词还是文章,都是运用最简洁的文字来阐述最多的内涵,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通常也比较难理解。所以,我们现今如果想要读得懂各类古典书籍还是很有难度的,但是这并不代表古人的表述有问题,相反的却是我们才疏学浅,对汉语言文化的内容掌握太过贫乏。

王安石为了刁难苏轼,出一上联,苏轼至死没对上,后来成千古绝对

古代文学史上不乏各类或有趣、或富含哲理的对联,就连很多文学大家也非常喜欢对联这种妙趣横生的文体,文友会面之时,彼此之间互相出几个对子来活跃气氛,也算是当时的一种休闲娱乐项目了。但是对联中也有一些比较难对上的,比如说王安石留下了这幅上联,就没有人能够给出完美的下联,当初可是难倒了大文学家苏东坡。

王安石为了刁难苏轼,出一上联,苏轼至死没对上,后来成千古绝对

说起这两人也是同一时期的人士,都是在朝为官,都是才华横溢,同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由此可见,两人在文学方面的成就都是有目共睹的,可以说是不分上下,但是在政见上就不是如此了。王安石相比之下更忧心百姓疾苦和江山社稷,他在历经了十余年的基层调研之后提出了变革的举措,在这一点上他是个创新意识很强烈的变革家,虽然他成功的说服了当时的神宗皇帝,却不能够左右朝中所有臣子的想法,这其中就包括苏东坡。

王安石为了刁难苏轼,出一上联,苏轼至死没对上,后来成千古绝对

虽然在官职上王安石这个宰相更具有优势,但是大宋是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所有文官都颇有话语权,更何况是苏东坡这种在朝臣中很受众人推崇的大才子,所以他所在的保守派阵营也是很受帝王重视的。两人在朝堂上的争斗可以说是相当的激烈,但是这并没有阻拦住两人在私下里的友好往来,毕竟在文学一途上彼此之间还是惺惺相惜的,偶尔拜访切磋一下也是常有的事情。

王安石为了刁难苏轼,出一上联,苏轼至死没对上,后来成千古绝对

话说这一年苏东坡来拜访宰相大人,恰逢他当时正在休息,于是就独自在书房中等候,无意中发现王安石写下一半的诗词,内容为: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当时嘲笑对方竟然不知道菊花的习性,怎么可能秋风一吹就飘落满地,这又不是春花?于是不服之下就提笔接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待王安石赶来,发现对方这是明显地在讽刺自己,却是一言不发,为给其一个教训就刻意出了个上联: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王安石为了刁难苏轼,出一上联,苏轼至死没对上,后来成千古绝对

此对一出果然难倒了苏东坡,两人算是你来我往各自退了一步。待到来年重阳时节,苏东坡在黄州见到大风过后,后园的菊花飘落满地,这才知道自己错怪友人了,这南方的菊花和北地不同,的确会在风吹过后落满地,至此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缺少见识,这一轮是他输给来了王安石。据说王安石的上联一直无人能够对出来,期间有个明朝文人在游览九溪蛮洞时,勉强对出一副下联,这就是: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

王安石为了刁难苏轼,出一上联,苏轼至死没对上,后来成千古绝对

实则这并不是个很好的下联,一是下联的“经过”与上联的“行到”只能算是勉强对上,用词不够严谨;二是上联中的“三里半”是七里的一半,而下联中的“五溪”并非九溪的半数,三是下联的“中洞”不像上联的“半塘”是个真实存在的地名。

由此看来,王安石留下的不愧是个千古绝对,不知大家有没有更好的建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