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来不想去看《流浪地球》。

中国制作的科幻电影一直给我一种低劣的印象:5毛的特效,无聊的剧情,雷同的结局。所以我第一次看到《流浪地球》的广告海报时,我是非常无感的,我想这不过又是一部在春节档期圈钱的5毛特效科幻电影而已。

不过春节期间,一位我非常尊敬的自媒体老师在群里强烈地推荐《流浪地球》,并写了一篇角度非常独特的影评。这一下子激起了我的兴趣,于是也走进了电影院,去看这部我一开始并不想去看的电影。

然而,这部电影真的震憾了我!我甚至认为,《流浪地球》是中国式科幻片的重要里程碑!

我本来不想去看《流浪地球》

整个电影场景和特效给我的震撼让我想起了《地心引力》和《星际穿越》。当然跟好莱坞的巨制相比,《流浪地球》还是有不少差距。但是它却是中国迄今为止制作最为精良的科幻大片。最值得点赞的是其剧情和叙事方式完全跳出了西方好莱坞式的灾难片套路,满满的中国元素,展现的是中华文明的价值观。

我本来不想去看《流浪地球》

同样是面对人类文明的灾难,好莱坞大片里面要么就是跪在地上祈求上帝的神迹降临;要么就是主人翁带着一家人去安全的地方躲避灾难;要么就是有英雄出现,最后找到解决灾难的七寸,一举拯救全人类。

而《流浪地球》中,不求神迹、不放弃自己的家园。我们不像游牧民族那样,这里资源没有了就去寻找下一个地方。也不像西方文明那样具有殖民性,当太阳系不行时就通过星际殖民,到其他星球居住。

我们就是那么倔强地排除万难,带着我们的家园——地球踏上了宇宙流浪之旅。当全世界都绝望的时候,我们还坚持最后的希望。当全世界都准备放弃时,吴京饰演的刘培强依然驾驶着装有几十万颗人类受精卵的领航员撞向木星,哪怕是牺牲自己与人类最后的种子也要挽救自己的家园。这里体现的就是中华文明骨子里对家园、对故土的深深眷恋。

我本来不想去看《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的原著里面,在刘慈欣的笔下,主人公通过第一人称描述着“流浪地球计划”的过去和现在。其实充满了黑色的味道,人性在其中更是通过各种残酷事情展现出来。

《流浪地球》电影的改编,显然更加温情,同时也充满泪点。祖孙三代人的齐上阵,父子的情感由仇恨到理解到最后的告别,让人动容。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片段之一,是吴孟达饰演的韩子昂独白怎么救朵朵的那一段:“地球停转的第十六天,我救了一个女孩。无数双手把她推到我面前,我不知道她的父母是谁。那一刻,水下的每一个人都是她的父母。”整个画面相当震撼,一下子戳中了我。“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相信没有什么能更好地诠释这个画面里面表达出来的“大爱”。

我本来不想去看《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无论是从特效和叙事方式,以及所展现出来的中华文化的价值观都是中国科幻电影界所从未展示过的。《流浪地球》可以说是开创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新时代,树立起了新的标杆。有这样的新标杆,我相信未来中国式的科幻大片将会不亚于好莱坞的科幻巨制。而关键的一点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更好地向全世界输出中国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曾经被人批评的“文化沙漠”,其实满满的都是闪着光芒的金子。

我本来不想去看《流浪地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