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来源:短史记(ID: tengxun_lishi)

1898年的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了一份“明定国是”诏书。

这份诏书,被后世部分学者视为戊戌变法的开始。

其实,这份诏书,未必完全代表了光绪皇帝的意志。

诏书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谈为什么要发布这样一份诏书。

这部分的大意是:这些年来,大家一直在讲变法图强,也下达了不少这方面深思熟虑的诏书。但目前风气还没有大开,内部也还有很多意见分歧,有些人还打着“老成忧国”的旗号,“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在阻碍变法。时局与国势已经坏到如此地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如何能够抵抗别人的“坚甲利兵”呢?所以,必须要把“国是”,也就是改革的路线方针彻底确定下来——“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时政毫无裨益。”

第二部分是传达“新国是”的具体内容。

关于“新国是”,诏书的原文是这样表达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毋徒袭其皮毛,毋竞腾其口说,总期化无用为有用,以成通经济变之才。”

简言之,就是“中学为本,西学为用”。

第三部分是传达关于京师大学堂的改革方针。

这部分的大意是:京师大学堂要做出表率,开风气之先,开设西学课程,官员们也要积极响应,“所有翰林院编检、各部院司员、大门侍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下官、大员子弟、八旗世职、各省武职后裔”,愿意进入新学堂修习西学者,“均准入学肄业”。

光绪罢免翁同龢的一种新解释

图:故宫博物院官网所载光绪传世画像

这份诏书由帝师翁同龢负责执笔草拟。

关于诏书的草拟情形,翁同龢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是日上奉慈谕,以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等因,并御书翰林官应准入学,圣意坚定,臣对:‘西法不可不讲,圣贤义理之学尤不可忘。’退拟旨一道,又饬各省督抚保使才,不论官职大小旨一道。”

这段日记透露了三个重要信息:

(1)光绪想要发布“明定国是”诏书,是受了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的影响。众所周知,杨深秀、徐致靖的背后,是康有为。

(2)光绪交待翁同龢,他心目中的“新国是”是“专讲西学”,要求在诏书中对这一点“明白宣示”,不许含糊,而且“御书翰林官应准入学”,要翰林去修习西学。

(3)翁同龢认同应该确立“新国是”,但不完全同意光绪提出的“新国是”。尽管“圣意坚定”,要求“专讲西学”,翁仍提出了修正的意见——“臣对:西法不可不讲,圣贤义理之学尤不可忘”。而且,他还将自己的意见变成了正式诏书的内容。

也就是说,1898年6月11日以光绪皇帝名义颁布的“明定国是”诏书,三个部分中,只有第一、第三两个部分基本贯彻了光绪的旨意。最核心的第二个部分,也就是“新国是”的具体内容,实际上体现的是帝师翁同龢的意志。

光绪罢免翁同龢的一种新解释

图:翁同龢

翁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以个人意志取代皇帝意志为“新国是”,或许与他取得了慈禧的支持有直接关系——由翁日记中“上奉慈谕”四字可知,诏书拟成后曾送慈禧审定。翁草拟的诏书获得了慈禧的认可,光绪自然无法再驳回。

如此,也就不难理解,光绪为什么会在“明定国是”诏书发布四天后,罢免了“明定国是”诏书的草拟者。

罢免翁同龢的诏书中的如下言辞,也同样变得很容易理解了:

“协办大学士翁同龢近来办事多不允协,以致众论不服,屡经有人参奏,且每于召对时,咨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见于词色,渐露揽权狂悖情状,断难胜任枢机之任。本应察明究办,予以重惩,姑念其毓庆宫行走有年,不忍遽加严谴,翁同龢著即开缺回籍,以示保全。钦此。”

所谓“屡经有人参奏”(常常有人弹劾批评)只是套话。

所谓“每于召对时,咨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见于词色”,则有许多真实迹象。比如光绪欲在宫内接见外国使臣,翁曾极力反对;光绪欲重用康有为,翁则说康的才能胜过自己十倍,但“其心叵测”,不可重用。

所谓“渐露揽权狂悖情状,断难胜任枢机之任”,则无疑正是暗指“明定国是”诏书——“新国是”体现的是翁的意志,而非光绪皇帝的意志。这种“揽权狂悖情状”,是戊戌年正欲有所作为的光绪所难以容忍的。

(完)

附:《明定国是》诏书全文: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迩者诏书数下,如开特科,汰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学堂,皆经再三审定,筹之至熟,甫议施行。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时政毫无裨益。即以中国大经大法而论,五帝三王,不相沿袭,譬之冬裘夏葛,势不两存。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毋徒袭其皮毛,毋竞腾其口说,总期化无用为有用,以成通经济变之才。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著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所有翰林院编检、各部院司员、大门侍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下官、大员子弟、八旗世职、各省武职后裔,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入学肄业,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不得敷衍因循,徇私援引,致负朝廷谆谆告诫之至意,将此通谕知之。

在这个话题无孔不入且热爱阅读的新媒体编辑部,我们经常在各种五花八门的公众号上,遇到或曲高和寡或趣味小众、但非常有意思的新鲜玩意儿。

现在,它们都将一一出现在这个栏目里。

我们也随时欢迎您的参与,留言向我们推荐您读到的低调好文。

本文由公众号「短史记」(ID:tengxun_lishi)授权转载,欢迎点击「阅读原文」访问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