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李书伟 提供

客座教授

应天书院原址上现存有一栋外廊内室,面阔5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式建筑,名曰明论堂。相传为范仲淹当年求学听讲,和日后客座应天书院教授时的讲堂。历史上,明论堂曾几次遭毁和重修,现在的明论堂系清嘉庆年间重建。

据有关史料记载,范仲淹入仕后,曾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后调任集庆军节变推官,再升大理寺丞监楚州粮科院。任职期间,母亲病逝,范仲淹离职回到宋州城,声声痛哭,将母亲葬在城南,留家守孝三年。其间,宋州知府晏殊由于仰慕他的才华,曾登门拜访,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范仲淹见盛情难却,不便推辞,答应下来。于是摇身一变,成了母校的一名客座教授。

范仲淹通晓《六经》,长于《易经》。学堂上,他结合入仕后的经历和学识,向学子们深入浅出地讲述儒家修身治国理念。教育学子们如何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何遵守“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等儒家经典理论学说。讲到兴奋处,他常常不乏慷慨陈词,大加议论,博得学子们声声称赞。课堂内外,学子们纷纷向他求证是非,问这问那。范仲淹则手持经典,不知疲倦,百问不厌。有时为辩明一个事理,双方会废寝忘食,争论不休,直至夜深。他还常常向学子们灌输“热血男儿当自强,学业有成当入仕,为官精忠当报国,秉公执法当为民,勤俭节约当为家,先人后己当为友”等实现自我价值的论断,学子们受益匪浅。

范仲淹在书院教书期间,儿女绕膝,生活并不富裕,但每当看到那些如同自己当年贫困的学子时,总会想方设法挤出一些银两进行接济。据有关史料记载,那个时期,范仲淹由于经常接济四方贫困学子,家里孩子们出门,常常都是轮换着穿一件像样的衣服。

斯人已去,如今游人若置身于明论堂内,依稀还能听到范老夫子那讲课时留下的绕梁余音,声声悦耳,令人感慨。

图片:来自网上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商丘——城市文化名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