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跳舞的人群的状态很像是在浪里面。大海会带给你开阔和自由,但同时也永远都伴随着某种恐惧。这种深深的不安全感,在我们身边,我们很容易都看得见,这应该算是当下一种很重要的感觉。

我们看到一群人在舞池里很陶醉的样子,我自己会不自觉地对这种陶醉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陶醉的状态其实不是个人化的,可能是集体和整个环境带给你的。环境不单单包括机制和各种事件,还包括你所生活的群体。所有的人构成了你的外在,所有的人促成了我们所身处的环境。这种忘我陶醉的状态和经验是值得怀疑的,里面掺杂了太多的外部因素和大众媒体潜移默化的教育。这个状态本身也是一种表演。

夜晚的俱乐部像是一个堡垒和出口,但也是整个社会生活中最松弛的部分,但这种“松弛”同样是被管控的。真正的聚集总是难能可贵。

我当时想要抓住人们聚集在一起,在舞厅里跳舞,在音乐节上摇头,聚集在了一起,在烟雾里,但又不知该向何处的那种感觉。聚会结束一哄而散,或者天快亮了,回到白天的世界。它们是关于虚构的抵达与无法抵达的现实。(陈维)

在浪里#1,2013

在浪里#3,2013

在浪里#5,2013

《在浪里》(IN THE WAVES)是陈维“俱乐部”系列里的一组摄影组品。“百来号临时演员,乌泱泱的散落在片场里,他们被告知要来拍摄一个关于假装在舞池里跳舞的照片,要表演陶醉。在强劲的光照下开始了排演,他们不约而同的摆出了洗发水广告那样的神态。面对扩音器里一次次工作号令,他们中的一些人大概开始有点失魂落魄,不知如何是好。长时间的定格在一个特定的姿势,令人非常疲惫,且不耐烦。造烟机仍然定时朝着他们喷射烟雾。是的,他们的确看起来好像不像那么回事,他们到底是在跳舞还是在干嘛,他们陶醉了吗,他们聚集在一起,在烟雾里,甚至好像有那么点失落。我们拍下了这个系列的群像和肖像。”陈维后来在《午夜俱乐部》里描述了整个创作过程。

陈维的作品是我很喜欢的当代艺术作品类型。和前两周介绍的作品不同,它不是那么易懂,也不那么容易与观众共情。但艺术家在作品背后的思考是敏锐而深刻的,透过现象,艺术家精准地抓住了某些很致命的关于我们所处的社会和内心世界的本质认知。作品与其背后的含义并非1:1的表达关系,而是有着指数级的扩散的关系,如同扩音器。

年轻的时候,我经常和朋友去音乐节和酒吧看演出,看着看着大家就会兴高采烈的pogo起来。有一次,我的一个朋友,在木马来杭的演出中pogo被撞了胸,我陪他去医院拍x光,胸骨骨折。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很陌生又不安的经历:我很喜欢摇滚乐,但我从来没有办法在现场兴奋起来。看着周围的人疯狂的举止,当我掩饰性的跟着摇摆时,我的内心有一种异常冷静的抽离感。这令我耿耿于怀,因为我明明是一个感情丰富又冲动的人。

若干年之后,陈维的这个作品,好像隐隐约约给了我一个答案。

P.S.文中引号部分均引用陈维在之前的媒体访谈中的原话,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关于这件作品的解析了。

ABOUT THE ARTIST

陈维,青年艺术家,1980年出生于浙江乐清。他曾经读书和生活在杭州,现在居住在北京。陈维的主要个展包括《陈维:在浪里》,chi K11美术馆,上海,中国(2015);《昼夜星辰》,澳大利亚中国当代艺术基金会,悉尼,澳大利亚(2014);《漠然之索》,创造都市中心,横滨,日本(2011)与《寓言家的小径》,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北京(2008);他参与的重要群展有《表演与幻想:中国摄影1911-2014》,斯塔万格美术馆,斯塔万格,挪威(2014);《我的世代:中国年轻艺术家》,坦帕美术馆,坦帕,美国(2014);《中华廿八人》,卢贝尔家族收藏/当代艺术基金会,迈阿密,美国(2013);《中国当代摄影展》,圣何塞,美国(2013);《ON|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3);《CAFAM·未来展》,中央美院美术馆,北京,中国(2012)与《心境-上海当代艺术馆文献展》, 上海当代艺术馆, 上海,中国(2010)。

-THE END-

合作|投稿:[email protected]

REVIEW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