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新市民

点击关注 亲爱的朋友下午见~

本报通讯员 郭海凤

 抵制高价彩礼,婚丧嫁娶定标,党群齐心革除陋习引领文明新风尚;

农民素质提升,农村风气净化,“农民夜校”实现乡村“软治理”;

党员定期活动,村级规范运行,党支部是村里发展的坚强堡垒;

 ……

位于什字塬腹地的灵台县西屯镇白草坡村是省级文明村,总人口1200人,有党员63名。近年来,该村持续强化村党支部政治功能,不断提升组织力,着力推进乡村治理,为全村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近日,笔者走进这里,探寻属于白草坡村的“幸福密码”。

抵制天价彩礼有新招——从革除陈规陋习看党支部执行力

白草坡村是如何既建新村、又树新风的呢?原来是村里的“红白理事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些年,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结婚彩礼互相攀比之风在白草坡村盛行。于是,村里开始通过党员会、群众会等方式,对整治天价彩礼、节俭办事等文明新风加强宣传,并写进村规民约大力倡议。由村干部和党员带头,引导成立群众自治组织“红白理事会”,专门负责村域范围内的婚丧嫁娶事宜,村支书任银珠和村里一些威望高的乡贤负责主持此事。

红白理事会有详细章程,规定婚事用时1天,丧事用时2天,宴席用烟每条不能超过70元,酒每瓶不能超过30元,不准公布礼单,谁家烟酒超标准了、彩礼高了,红白理事会便出面劝说和引导。

“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优先在党员家庭中推行,党员拒不接受的,在组织生活中批评教育。在这股“清流”的带动下,现在村里的彩礼由以前的十五六万元降到现在的十万元左右。

新课堂点亮夜生活——在教育引导中提升党支部凝聚力

你把我的田挖了,我把你的路堵了……农村从来不乏这样的小纠纷,白草坡村也不例外。以解决相邻纠纷为出发点,2016年4月的一天晚上,村里请来镇上派出所的民警对村民进行以案说法,并就此取名“农民夜校”。

此后,白草坡村把“农民夜校”的内容拓展到了政治引领、政策宣传、科技培训、产业发展、文体娱乐、信息发布、法律普及、交流沟通、民主议事等方面,活动不定期开展,并从驻村干部、农技人员、“土专家”“田秀才”中,选聘理论水平高、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作兼职教师,邀请市、县、乡镇领导干部作为客座教师,建立“农民夜校”师资库,通过“农民夜校”让闲下来的村民学知识,长见识。

 “带头致富、带头发展的人多了,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少了,遵纪守法、互相谅解的人多了,违法乱纪、邻里纠纷的人少了……”村民王小兰这样总结村里的变化,“如今不光物质条件好,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村子里,大伙的精神也是富足的,这就是真正的幸福生活吧!”

打造党员自己的节日——从党支部标准化运行看支部组织力

每月第二周的星期四是“党员定期活动日”,这一天,村里的党员都会按时参加组织生活,按照“9个规定主题+X个自选主题”的模式,开展集中学习、承诺践诺、上党课、民主议事等“规定动作”,创新开展重温入党誓词、志愿服务、环境整治等形式多样的“自选动作”,进一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锻炼党员队伍。

 “唤醒、回归了党员意识,提高了党员的政治理论素质,党员的先锋模式作用也就更好地发挥出来了。”谈起“党员定期活动日”带来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任银珠这样说:“贯彻党的各项政策,有党员宣传带动;发展产业致富,有党员带头引领;弘扬新风正气,有党员以身示范……”

在提升党员队伍素质的同时,白草坡村着力规范村级运行,以此作为组织群众、凝聚群众的基本途径,坚持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极大地调动了党员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

“在我们村,从村班子到党员,再到普通群众,大家都紧紧地凝聚在党支部周围,村党支部的组织力提升了,发展才有后劲!”白草坡村的老党员任志敏深有感触。

来源:甘肃农民报

点图送水↓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