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徐文兵讲黄帝内经——方技略 三

黄帝纪年四七一六年

阳历己亥年庚午月庚寅日

阴历五月二十

西历2019年6月22日星期六

内容提示

夏至一阴生,阴旦汤。

冬至一阳生,阳旦汤。

经方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

本:追求它的原本,探究草木、矿物等药物的本性。

本性:定性是寒温。

药效是变化的。

先通过医经了解人性,再通过学本草和经方了解药性,两者结合,产生一个效果。

药性的热不是物理性质的热,比如冰镇辣椒也是热性的,牛奶煮开了也是寒性的,是在身体里产生的能量。

浅深:表里问题,病到哪个层次。

中药有归经,有的偏表,有的偏里。

区别单丛和红茶的表里。

疾和病的区别。

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

假:借助。

滋味中味是口味,能尝出口味,必须借助唾液,或在唾液的滋润下,舌头的味蕾能正常工作。

很多人的味蕾退化、萎缩,没有舌苔,舌体干裂,吃饭味同嚼蜡。

滋味是阴性的,通过舌头的味蕾辨别、分辨。

气感:闻到的味儿。

服气:香囊或者中药挂在衣服上。

边看东西边吃饭,对胃伤害很大。

五味:酸苦甘辛咸,滋养不同的脏腑。

苦坚肾,甜补脾胃,咸味补心,酸味补肺,辛味补肝。

任何一种味道,都有三个方向。

焦苦:比如锅巴,饭焦,有助于补肾,泻心。

甘淡:甜水淡水,补脾胃,喝水多了伤肾。

咸鲜:补心;泻肺,让人拉肚子;让坚的硬的固的肾,变得柔软一点。

酸涩:补肺,泻肝,肝火旺多吃点酸的;收心敛汗,心慌心跳,心神外越可以吃点酸的。酸味比如五味子、山茱萸,水果没熟是涩的。

辛辣:辣有灼痛感,偏热,辛味有凉的比如薄荷、冰片,能疏肝补肝,泻脾,芳香化湿的药,比如附子、干姜、吴茱萸,能泻脾寒。

我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不谈药效,谈药性、气和味,通过调和,人的元神调动元气把病治好。

最好的滋:燕窝,唾液是精所化。

此外还有阿胶、龟板胶、鹿角胶、黄明胶,花胶。

吃草动物膻,水里动物腥,食肉动物臊。

还有腐臭和香。

气味对嗅觉有影响,嗅觉能调动人的消化液。

以前人讲究锅气,是各种食材混合到一块儿产生的新气味儿。

不同身体喜欢不同的味儿,不同人得了不同的病以后,也应该有对应他气味的治疗方法。

宜:合适。

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五苦六辛:每个气味有不同的归经和不同的补泻方向。

致水火之齐:仓公医案说过火齐,人体最基本两个病,水和火,代表阴和阳失调的病。水火之齐组成方剂去治疗或者调整水火之病,最后达到平和的效果。

肠梗阻、尿不出尿就是闭。

六腑以通为用,要保持开放的,有摄入、排出的状态。

血脉要通,气道要通,中医认识人是形而上的,有形的血液、体液背后还有一种无形的能量循环,也需要通。

大小便不通有办法,方剂大小承气汤,治疗阳明燥结,阳明腑实。

还有滋阴通便,润燥通便,比如老年人的虚秘,帮助恢复通畅。

解:内部的。

结:思则气结,想不通,脑力劳动太多。

前面“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都是滋补、补益、扶正,“通闭解结”有点驱邪了。

反之于平:让失调的身体,失衡的脏腑、血脉,回到平和的状态。

不走极端,中医是维持一种中间的状态。

平:守中。

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碰上庸医,学了经方,知道草石寒温,知道疾病深浅,用的药没掌握到平衡点或者和谐的规矩,热药给热性病人用,火上浇油,越吃越热。

比如给亢奋的人吃滋补药,出现人参滥用综合征。

当有心下痞结,胃里硬实块的时候,先把通路打开再用滋补药,比如党参、黄芪、红参,这时候就不会上火。

以寒增寒:临床见得更多,发烧小孩儿用苦寒药,遏制住患儿阳气,出现生长发育迟缓,不换牙,不长个儿。

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则亡。

药的偏性加重人的偏性,药的寒加重人体的寒,伤的是人最宝贵的精和气。

是所独失也:完全失去了我们整理这套医学经典的本意和价值。

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俗话说,或者中国有个谚语说,我有病不治,等着自愈。

哪个病不是自愈的?

伤口裂开,医生给缝上,是缝住的还是自己长住的?

任何病都是自愈的,只不过中医为无为,顺着天道做事,消耗的少,简便廉验,最后效果还好。

中医是顺应天道做事的技术,背后是顺应自然,不是人定胜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