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张家港这群文艺青年曾走进中南海!

要说张家港最文艺的地方,

一定非它莫属——兆丰

因为,30多年前,

这里就涌现出了数百位文艺青年,

他们还唱进了中南海,

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

而这都跟一位老人有关,他叫金少章。

人物名片

金少章,76岁,曾担任兆丰文化站站长、兆丰镇党委书记、市文化局局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1978年,兆丰业余文艺宣传队在田头为农民演出

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虽然物质匮乏,但农民们对精神生活的渴求、对优秀文化产品的向往,并未停止。当时,农村各大队纷纷成立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节目,给单调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1974年,我市兆丰文化站就成立了一支业余文艺宣传队。由于宣传队缺少资金,开展活动有困难,“冬天办,春天散,过了秋后再重办”,文艺队伍缺乏凝聚力,影响了创作和演出水平。当时担任文化站站长的金少章,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将文艺骨干召集起来办厂,“以队办厂,以厂养队”,也就是既演出又生产,用工厂养活自己。

金少章回忆说,宣传队刚开始仅有五个业余演员,他们早晨练功,白天上班,晚上一起构思排练。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宣传队办的五金厂终于诞生了。借工具,借原料,捡废钢丝,拾废砂皮,回收利用广播站放出的废油······那时候生活虽然艰苦,一天的工资也才2毛钱,忙活了一个月才6块钱,但大家干得不亦乐乎。

与此同时,文化演出也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1980年,兆丰农民文化宫落成

“宣传队成立后的第一场演出,我们表演了一个自编自导的锡剧节目《财发新传》,讲述的是改革开放后农民发家致富的故事。”金少章说,这个反映农民真实生活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兆丰文化站自编自演的小锡剧《财发新传》在全国小戏竞赛中获三等奖 金少章创办的五金厂在一年之内产值达到了26000元,利润6000多元。在当时,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资金。除了日常开销,宣传队队员的报酬以及服装、道具、生产设备的费用外,还有上千元盈余。这是“以工养文”的首创。不久,文化站凭借8万元贷款,创办新项目——向沙发软垫转产,规模、效益迅速壮大。 令人佩服的是,为了老百姓的幸福生活,金少章将工业上赚到的钱几乎都用去开展文化演出了!用他的话来说就是

“出发点是农民,落脚点也是农民”

▲兆丰文艺宣传队排练节目

“义务给老百姓演100场戏,不花他们一分钱!”

秉着这样一个信念,金少章带领宣传队每年给农民们免费演出100场戏,“以工养文”落到了实处。回忆当年的情景,金少章由衷地感叹:“改革开放好啊,就是因为有国家这样开放的政策,我们才有这个胆量去用自己工厂赚的钱养文化!”

▲1984年,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周巍峙为兆丰文化中心题词

1984年,兆丰文艺宣传队走进中南海怀仁堂,向中央领导汇报演出。兆丰文化站开拓创造的“以工养文”经验,还曾得到中宣部、文化部的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1984年之后,金少章为了培养更多的农民演员,又开办了福利厂,招募了30多个兆丰的残疾人士,其中不乏有艺术天赋的。最让金少章骄傲的要数管永芬了,“她是我们文化中心的图书管理员,虽然腿脚走路不太方便,但是她唱歌好形象也好,曾代表我们宣传队去北京演出,没想到被国家领导人赏识了!”就这样,管永芬加入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多次出访欧美国家。

▲轮椅上的天使歌唱家——管永芬。

兆丰的文化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路子越走越宽。而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兆丰文化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

部分获奖荣誉

◆民间舞蹈《驱鬼》在1986年的全国首届民间舞蹈比赛中获一等奖;

◆农民歌手丁继琴在1986年的省民歌比赛中获一等奖,1987年、1992年两次参加全国农村歌手大奖赛均获三等奖;

◆表演唱《窗前情话》,舞蹈《老来喜》《女儿红》《忆江南》《米粽情》等节目先后在华东、省、苏州市和张家港市的各类比赛中获奖。

▲兆丰业余文艺宣传队队员与前来参观访问的国外使节合影

那些年,金少章带领的兆丰文艺宣传队获得的奖项数不胜数。在他的印象中,只要有宣传队出去演出,就一定能获奖!从刚开始的5个人到后来的100多人,这批业余文艺工作者成长为优秀演员。兆丰文化站也由此走向了全国乃至世界,成了当时沙洲县首先对外开放的窗口之一。

据《兆丰镇志》记载,1983年至1985年,共计有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朝鲜、巴基斯坦、日本等123个国家和地区的1281名驻华使节和新闻记者到兆丰文化站参观访问。兆丰文化站共接待国内各种文化参观团253批次,累计7581人。兆丰业余文艺宣传队也应邀赴日本等国演出,沙洲文艺登上了世界文艺舞台。

如今的金少章早已退休在家,但是他“以工养文”的创新精神,滋养了张家港一代文艺青年。

(编辑:王怡心)

原创内容,其他媒体和公众号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