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周末了,白领小王摸出手机,准备订两张电影票,和女朋友共度happy hour。他发现,各种订票APP以往强推“19.9元看大片”的广告不见了,正在上映的电影都恢复了原价,最最最便宜的也要30多元钱。

  小王算了算,两个人看场电影,再买点可乐、爆米花啥的,估计这小一百元钱就出去了。

  “说好的消费降级,看来要升级了。”

  不只是小王这样的观众,包括票务平台、放映院线、制作公司再内的整个影视产业链都得慢慢习惯以后没有票补的日子。

  据多家媒体报道,9月12日,官方出台了新规,要求从下周起,停止一切线上票补行为;同时,第三方售票平台收取的服务费不得超过2元/张。

  这就意味着,继“9.9元看电影”的福利消失之后,“19.9元看电影”也将成为历史。本来,电影票补将被取消的传闻一直就不断。现在这只靴子终于在国庆强档来临之前落地。

  取消票补,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是好是坏,现在还不好说,但票补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也是事实。可以说,票补的流行,也是近几年国内电影票房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概在2010年之前,看电影给人的感觉还是一种高档消费,群众更爱看盗版。彼时一张电影票的价格,便宜的五六十元,贵的IMAX电影甚至要上百元。这个价格几乎等同于三杯星巴克咖啡。

  2014年上映的《变形金刚4》普遍被认为是国内第一部接受票补的电影。在猫眼、美团等第三方售票平台的推动下,《变形金刚4》内地上映的首个周末就取得了6亿元的票房。

  耀眼的票房成绩,促使更多第三方售票平台投身票补,烧钱买流量。票补也取代了会员、团购等促销方式,让大众受益。更重要的是,票补还改变了不少人的观影习惯,告别盗版电影,纷纷掏出十几二十块钱,到电影院去享受合家欢。

  在票补的推动下,中国电影票房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电影总票房440亿元,售票平台票补40亿元;2016年电影总票房457亿元,售票平台票补15亿元;2017年电影总票房559亿元,售票平台票补8亿元。

  这里有点反常,就在总票房连创新高的同时,票补力度却在下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有分析认为,一方面,票补的主力发生了变化,电影制片方接过了第三方售票平台的枪,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经过几年的烧钱大战,售票平台已经完成洗牌,从美团猫眼、淘宝电影、格瓦拉、百度糯米、微票儿等平台混战,到只剩下猫眼与淘票票两强的鼎力,第三方售票的格局已经形成,票补的动力自然越来越小。

  这种情况下,主管部门也开始给票补降温。今年春节档,官方规定全国影院票价(普通观众实际支付部分)不低于19.9元,同时单部影片的票补数量不得超过50万张。时隔半年,官方再发文,让票补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从前面的描述可以看到,电影票补由第三方售票平台发起。这类平台背靠的,往往都是电商大鳄。在市场格局形成的情况下,电商大鳄不再烧钱,票补已经式微。而同样由电商大鳄发起的外卖大战,还远未见胜负,饭补还可能持续一段时间。

  近日,美团点评IPO进入冲刺阶段,整体估值约为530亿美元。看来美团很快就有钱进行下一轮饭补了。为了狙击美团,饿了么与口碑组成的全新控股公司,声称要融资30亿美元参与饭补大战。

  从DCCI发布的外卖市场报告来看,目前国内的在线订餐用户已达3.6亿人,美团、饿了么与百度的市场份额分别为63.3%、29.1%和6.2%。

  互联网行业有一个非常著名的721法则,即市场老大占70%的市场份额,老二占20%的市场份额,其他占10%的市场份额。或许美团只要再努力一把,就能让外卖江湖形成定局。只是随着饿了么、口碑的合纵连横,再加上滴滴外卖已经进驻多个城市。饭补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我们都知道,互联网的世界,“剩”者为王,为王之后,补贴随之取消。比如,滴滴一家独家之后,就不再进行补贴。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我们当然希望票补、饭补、车补能一直进行下去。

  但现实是残酷的。每个细分领域的格局形成之后,电商大鳄不但不会再烧钱,还可能变本加厉。正如程维所说,补贴大战已经让滴滴出行受到“损伤”,现在涨价都是以前欠下的“债”,总归是要还的。

  过不了多久,大众看电影、叫外卖的时候,可能都得多掏钱了。

  >>>>推荐阅读

  限制出境,网贷从业者不能出国了?

  多地开展合规自查 网贷行业即将迎来新一轮洗牌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