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超脱飞扬的思想都会砰然坠地的,现实的引力太沉重了。

与刘慈欣《三体》中这句经典台词相反,随着同样改编自其作品的《流浪地球》凭20亿成为春节档票房冠军,原本冷门的中国科幻领域开始有了“飞扬”的趋势。

为《流浪地球》打一星争论不休,有意思吗?

但这还没飞上一会,来自现实的引力就来了,名字叫“打一星”。

“你在豆瓣上给电影打一星,我就在应用市场给你豆瓣打一星。”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文艺作品不可能合所有人的口味,评分机制就在于为电影的评价提供更多样的视角。

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事物在大众语境中好评居多时,任何反对的观点都会被放大和集火。

更何况是一直被大众审美批判为“清高”、“媚外”的豆瓣

更何况有的一星确实充斥对影星的感性偏见or狭隘的逢中必反。

为《流浪地球》打一星争论不休,有意思吗?

于是一部本来质量过硬,内容上有很多讨论空间的中式科幻新秀,带来却是围绕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政治正确等的道德高地争夺战。

为《流浪地球》打一星争论不休,有意思吗?

那么到此为止,还有多少人真正是在关心科幻本身?

科幻在中国,一直缺少大范围的研究

中国的科幻文化圈产生时间其实并不算晚,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诞生了《霹雳贝贝》、《疯狂的兔子》等影视及文学作品。彼时科幻虽受欢迎,仍没摆脱“精神快餐”的印象,对科幻作品的分类和内容意义都缺乏广泛深入的讨论研究,主要是在少部分作家和粉丝之间进行。

为《流浪地球》打一星争论不休,有意思吗?

《科幻世界》是当时主要的科幻文化传播渠道,《三体》也是由此走向世界

幸运的是,大刘凭《三体》摘得世界科幻小说最高奖之一“雨果奖”。

除了中国文学得到国际认可带来的自豪感,他的获奖还有一个特别的意义,就是让大众第一次看到:

原本认知里属于消遣娱乐的科幻在全球文艺圈中所具有的深厚底蕴与地位

所以,结合以上再看,选择了大刘的《流浪地球》带来代表“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影片,无论原作质量还是情怀上都实至名归。

为《流浪地球》打一星争论不休,有意思吗?

但副作用是,在缺乏一个相对完善的科幻文化认知的前提下,很多人本着追逐时尚的动机,走入科幻世界,而入门的通常是大刘的作品。

这部分粉丝被获奖后知名度上升的《三体》拉入科幻这个坑,却有着刁钻的口味,可以概括为:

1.科幻作品要有理有据!你看《三体》里面的未来技术都是有现实技术依据的,比如水滴balbala……综上,全是虚构技术的科幻就是假的,是过家家!

为《流浪地球》打一星争论不休,有意思吗?

工科出身的大刘在学术性上十分硬核,物理学家李淼老师还为《三体》写过科普书籍

2.科幻作品要震撼宏大,要沉重残酷!谈外星人交流必说“黑暗森林”,谈拯救人类必是要付出惨烈的牺牲,宇宙战争就是大杀器碾压,《星球大战》那种光剑互劈简直歪门邪道!

为《流浪地球》打一星争论不休,有意思吗?

这么看确实有点……(滑稽)

一方面,这些新粉丝迅速被优质科幻的魅力所吸引,另一方面,也易形成“唯大刘第一”的评判标准,而对其它科幻作品愈发苛刻,甚至否定阿西莫夫、海因莱因等科幻“祖师爷”的贡献。与其它科幻作品的爱好者撕得难解难分。

科幻素来有“硬科幻”,“软科幻”之分,前者以严格技术推演和发展道路预测,描写极可能实现的新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后者中科学技术和物理定律的重要性则被降低,更多的是配合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的探讨。

而这些狂热的科幻粉所主张的,其实就是只有“硬科幻”,而且科技描写必须及其合理的“硬科幻”才是正统。

那么大刘的作品真的就很真实吗?

我们就以《流浪地球》为例。地球真的可以“流浪”吗?

抱歉,这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我们先来看看《流浪地球》(小说原作)的简介:

太阳即将毁灭,庞大的地球逃脱计划开始实施。人类在地球的一侧安装上巨大的行星发动机,将整个巨大地球环境圈化为移民方舟,以此逃离太阳系,前往新家园。

电影与小说背景相同,但如果真这么做,估计在太阳嗝屁前,人类就先自我毁灭了。

虽然小说和电影中也描写了在整个流浪计划中人类遭遇了各种重大灾害,但现实中有一个灾难直接就是团灭级的。因为:

地球的土地,并没有你我想象中那么坚固。

大家都听说过“板块漂移说”,知道陆地其实是会移动的,现在的陆地是原来整体板块分裂的结果,而且还会因为受到强大作用力时继续变化。

所以陆地其实就像下图一样不稳定:

为《流浪地球》打一星争论不休,有意思吗?

那么,对晃来晃去的陆地,“流浪地球”要怎么操作?

安置一万多台发动机。

发动机都是这样子的——

为《流浪地球》打一星争论不休,有意思吗?

那么,这些大家伙一运作,可想而知将迎来持续的,超猛烈的地质运动。

然后按设定,人类还都住在地下避难所……

为《流浪地球》打一星争论不休,有意思吗?

日日震,夜夜震,震到天荒地老

哦对了,还有一个大问题,即使发动机都震得山崩地裂了。

地球还是动不了!

大刘自己在回顾《流浪地球》这部作品时,说明了这个误差:

“我因公外出,第一次坐飞机,从万米高空看大地时,仍然一点儿都觉察不出地球的曲率,行星的表面仍然是一个无际的水平面,推进这样的世界简直是痴人说梦!”

“当时没有经验,竟把地球发动机的具体参数全部详细列出,详细到可以很方便地直接计算地球得到的加速度,计算的结果是:发动机只能给地球零点(N多个零)几的加速度,别说航行,改变轨道都不可能。”

为《流浪地球》打一星争论不休,有意思吗?

给我动啊!!!

但我们也看到了,在大刘的作品中,也无可避免会出现与现实相冲突的科技硬伤。所以追捧纯粹“硬科幻”的主张自然毫无意义。

为《流浪地球》打一星争论不休,有意思吗?

这些争议和误解,在任何一个文化类型兴起时都是常见的阵痛,但是如果大众的关注点仍仅局限在围绕喜恶和价值观的互撕,那这种痛将最终让火热归于沉寂。

所以——

有时间讨论打不打一星,不如再多聊聊科幻

回到很多科幻爱好者困惑之处:“真科幻”是否就必须脱离“伪科学”?

其实就是一句话“能圆起来就行。”

科幻作品毕竟不是科普论文,论证某种科学理论从来都不是其主要目的,科学只要能保证作品中各项“设定”合情合理即可。甚至科学自身也是设定的一部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玩法:

1.首要的一点:让这个作品是科幻

幻想类的文化作品有很多:科幻、奇幻、魔幻、玄幻……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科幻的定义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体裁,这种体裁的小说以真实或想象的科学理论的发现为基础。

划重点——“真实或想象的科学理论”,所以如果你不想创作奇幻、魔幻类的作品,就突出“科技感”吧!是真是假不重要~

2.让传统的故事说出新花样

当我们把很多科幻作品层层剥开,发现其内核往往是一个超普通的故事,但经过一系列科技元素的加持后,就能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还是以《星球大战》系列为例,科幻电影史上开天辟地的第一部在情节上其实是一个简单的“主人公卷入事件+发现神秘力量+救人+打败大坏蛋”的套路,放在任何文学创作中都可以,但是它独特的观赏性体现在——

1)故事发生在宇宙,有飞船到处biubiu

为《流浪地球》打一星争论不休,有意思吗?

2)去一个星球就像去另一个国家旅行;

3)武器都很高科技,爆能枪和光剑。

(不说原力,因为这个实在不属于科学范畴)

为《流浪地球》打一星争论不休,有意思吗?

当然,为什么能超空间跳跃?光剑怎么运转的?以上科技都没有可靠的理论依据,虽然官方出了很多设定集,但我们其实都知道是虚构的。

可这依旧不妨碍《星战》是一部优秀的科幻作品,因为科技设定让这个故事够炫酷和吸引人,而官方的解释在作品的世界中也令人信服。

科学在众多科幻作品中的基本功能,让这个科幻故事好看。

3.配合作品中情节的合理性

角色为何要这样行动?为什么可以使用这种策略?科幻作品既然有情节,那么里面必然需要为各个桥段的出现设置因果关系,又不能脱离“科学感”,这时就要用科技设定来“套路”了。

比如日本三大科幻动漫之一《高达》系列,其中的“宇宙世纪(UC)系列”讲述了太空殖民地与地球之间的纷争,而以高达、扎古为首的机动战士(MS)是战场上的主要兵器。

为《流浪地球》打一星争论不休,有意思吗?

高达

那么有的人就质疑了,按现在的科技水平,进入太空后不应该是战舰、激光和导弹的天下吗?出现皮薄馅儿大的机器人本身就不符合常理啊!其中MS的地球降下作战更是被吐槽:这玩意简直就是坦克的活靶子啊!

但创作者在铺垫MS的开发缘由时,抖机灵搞出了一个科技名词:米诺夫斯基粒子。描述还很以假乱真,有专门的结构图——

为《流浪地球》打一星争论不休,有意思吗?

这个粒子有一个很bug的影响:当环境中充满粒子时,所有的雷达和通信手段都会收到严重干扰。也就是说,所有的制导类武器都无用了。战争的模式回到了过去目视观察+有限探测+大炮互轰。

为《流浪地球》打一星争论不休,有意思吗?

这样一设定,具有高机动性和近战能力的MS自然就有了开发的意义。

为《流浪地球》打一星争论不休,有意思吗?

MS第一次投入作战,这波很稳

其实我们看大刘的小说,也能发现很多这样的手法,为了让《三体》中推出各种奇特科技发展思路,设定了“技术锁死”这一概念。为什么《流浪地球》要把地球作为飞船?因为设定中人造生态圈失败了。

科技能真实可信最好,假的也没问题,只要让情节立得住就OK。

除此之外,科技元素还可以用来为角色某些不可思议的能力提供合理性,或者成为作者传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工具,总之:

看科幻,真的不要在科学方面较真,绝对“真科学”那就不是科幻,而是科普了。

哦,偶尔也有例外——

为《流浪地球》打一星争论不休,有意思吗?

大段的纯地理技术语言,几乎可以比肩专业学术论文的写实SF作品

在中国科幻文化氛围日益浓厚的良好环境下,不如趁此机会少一点狭隘和批判,而是带着一颗好奇的心去吸收从古至今各种科幻经典。

无论是软科幻还是硬科幻

无论是太空歌剧还是深空探索

无论是赛博朋克还是蒸汽朋克

多看一点,然后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去热爱就好。

至于一定要通过科幻学习正统科学知识的。

为《流浪地球》打一星争论不休,有意思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