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6月8日晚

14岁的奶奶怎么也想不到,她这辈子居然跟花鼓戏一点关系都没有,她更加想不到的是,花鼓戏居然成为了受国家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居然从跑村搭台子的手艺成长为了一门高大上的艺术!

奶奶的青年时代,国家刚解放不久,百废待兴,讲究的就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十几岁的没有出过门的贫农家小姑娘,最大的娱乐还不就是看戏。

按奶奶的说法,那会儿有好些个戏班子,轮番演出,走村串乡,为人民服务。

有一个戏班子,是奶奶最喜欢的,爱得不行了,那会儿奶奶还没有开始正经学戏呢,只要听到这个戏班子来村里了,立马就会放下手中的活计,去村口东头的大平地上等着,等着他们搭好台子,等着他们扮上服装,等着他们从日落唱到半夜。

家里人只要看不到奶奶,有时会直接去村口把奶奶给拎回来,有时就直接关门不管了,奶奶只要去隔屋大娘家借宿。那会儿,奶奶可才不过十三四岁呢~

有一回出了岔子,奶奶又在傍晚时分没了踪影,家里人知道今天村口又唱戏,也没在意,没去找,晚上就直接闭了门。

第二天一大早,六婶,就是我奶奶的六婶,我应该叫老祖了,她去隔屋大娘家叫奶奶起床,结果奶奶不在那里!!!

“翠生儿(奶奶小名)人不见了嘞~~。”六婶出了名的大嗓门,一会儿功夫全村都知道了。

我们家其实现在也是这样,家传的与人为善,所以那个时候村里人也都愿意帮忙找人,把村里面的角角落落都翻遍了,人影儿全无!

六婶儿偷偷的抹眼泪,她是当家,丈夫走得早,又没有孩子,就把我奶奶她这一辈的几个小孩子看的跟亲生的一般,看起来最强悍的是她,但内心最柔软的也是她。唯有女人当家能有这样的效果。

六婶儿找了三天,人看着看着消瘦了下去,然后奶奶回来了~

“翠生儿,你搞莫子去了?!”六婶压着怒气,冷冷的问道。

当时奶奶还只是个小孩子,知道自己做得不对,也有点胆怯,小声说道:“跟哒戏台子去看去了~”

“啪”的一声,六婶一巴掌拍在了桌子上,音调也随之提高了:“看戏去了,一天到晚就晓得看戏,看戏有莫子用呢,看戏可以当饭恰吗?”

奶奶浑身一颤,六婶缓了缓脾气,慢慢的说道:“翠生,你过来落~”

当然是不会过去的,不过如果山不会走向你的话,你可以走向山,道理古今中外皆同!

所以六婶就朝当时还只有十几岁的奶奶走了过去,跟着她一起过去的还有竹扫把。

一顿好打,皮开肉绽都是轻的了,反正我小的时候,奶奶无数次的跟我讲过“六婶打人”的故事,据说现在身上还有伤疤,无论是否夸大其词,心理上的伤一直都应该没有痊愈!

其实这一顿打,奶奶还是保存了战果的,她从戏台那里讨来的戏词本子还留在身上,这下她可以自己背戏词了,下一次戏台子经过的时候她就有可能去台上露一露脸了~

现在她八十多岁了,戏本子到现在都还记得,是《韩湘子化斋》!

这是奶奶学的第一出戏,也是最后一出戏。

没过多久,家里面就给奶奶定了人家,这也是六婶的主意,因为“翠生儿”太不安分了,早点嫁人也是为了她好,彩礼只不过是一方面嘛,而且真正入洞房也要两三年之后,现在只是先过去生活着。

因为奶奶能干活,所以爷爷家也乐得多了一个免费的劳动力。

从此奶奶就再也没有过一丝一毫的接触戏曲的机会,她到爷爷家的时候是14岁左右,那个时候爷爷家已经有了弟兄五人,加上姊妹的话有七个,虽然还没有入洞房,但她已然是大嫂,要管这些弟弟妹妹们的。

从那时候到现在,奶奶的生活重心就是简单的两点一线,工作和家里,先是兄弟姊妹,再是子女,然后是我们孙辈,操劳跟责任成为了她们那一辈人的关键词。

至于自己,她倒是很少去想了~

只有在有的时候,我们地方台放花鼓戏,奶奶会跟着轻轻哼唱,虽然是八十高寿的老人了,却也依然很清晰动听。《张广达拜寿》,每回看到这出戏,奶奶都会给我讲一遍“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道理;《四郎探母》,每每令奶奶感慨佘太君的不易,以至于潸然泪下;

唯有《韩湘子化斋》,是再也没有看到过!

奶奶常常对我说:“当时不准学,我硬要学,《韩湘子化斋》,本子都不把,就把我,要我学。”

然后一声叹息,从往日的时光里面沉浸完毕,又继续投入到已经过了一辈子的柴米油盐的生活里面去了~

花鼓戏,也就成了奶奶做不完的却早就醒来的梦!

ending。。。。。。

(人名虚构,如果雷同,勿对号入座,那只是一种错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