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国故城沧桑

谈及薛国,很多人并不了解,但与薛国有关的“鸡鸣狗盗”“狡兔三窟”等成语可谓妇孺皆知。其实薛国历史悠久,文献记载颇多。《左传·定公元年》中记载:“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

南宋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对薛国的叙述更加详细:“任姓,黄帝之孙,颛帝少子阳封于任,故以为姓。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禹封为薛侯。奚仲迁于邳。十二世孙仲虺,为汤左相,复居薛……臣扈、祖乙,皆仲虺之胄也。祖乙七世孙曰成,徙国于挚,更号为挚国。女大任生周文王。至武王克商,复封为薛侯。”从这段文字可知,文中提及了夏代时薛国就为封国,商代薛国曾迁徙于挚,更号为挚国,周武王克商后,复封为薛。

薛国故城遗址位于山东省滕州市南约21公里,处于官桥镇和张汪镇之间。城址东南约1公里为薛河,京沪铁路从故城东北角南北向穿过。薛国故城由大城和小城两部分组成。据介绍,战国大城即现在俗称的薛国故城。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结果来看,该城为战国中期的田婴、田文父子所增筑,其后屡经修补,最终在汉魏时期废弃。从平面布局看,外城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城墙曲折多弯。如今,在地表上仍能看到该城的城墙,漫步于宽阔的城墙之上,穿行于杂草之中纵目眺望,已难以发现城池的痕迹,只有残留的城墙墙基诉说着薛国故城的历史变迁。现存城墙高4—8米,底部宽20—40米,上部宽10—20米。东、北、西三面各有一座城门,南墙有两座城门。在东部城墙内侧发现春秋时期一批薛侯和薛国公室墓葬。在战国大城东南部发现的春秋时期小城,周长2750米,形状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约650米,南北约600米,面积约40万平方米。四面城墙各有一座城门。20世纪90年代在春秋时期小城中部发现一座西周中晚期城墙,面积仅数万平方米。在城内还清理一批西周中期晚段、晚期墓葬。薛国故城曾出土过春秋时期“薛侯定之造”戈、薛侯行壶,证明春秋时期的薛国就在此地。

在学者看来,薛国故城遗址是目前我国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古城遗址,建筑结构清晰明了。城址内文化遗存丰厚,文物荟萃,对于深入理解和研究古文化、古城、古国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对黄河下游地区商、周时期的考古学研究亦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在薛国故城周围,分布着密集的古文化遗址,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前掌大遗址和大韩东周墓地。

前掌大遗址是薛河流域一处重要的商周方国遗址,其遗址分布面积之大、墓葬规格之高、出土器物之多、玉器之精美,在全国范围内罕见。该遗址经过多次发掘,墓地规模、布局、墓葬形制与等级等各方面的情况已经基本摸清。从墓葬形制、埋葬习俗观察,前掌大遗址与中原王朝存在密切联系,而从文献记载来看,该地区地处薛国。前掌大遗址发现的商周时期的王侯、贵族墓地和薛国存在何种关系?薛国与中原王朝存在何种交往?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这些问题有望得到进一步揭示。

大韩村东周墓地是近年来鲁南地区的一项重要考古发现。研究人员从丧葬习俗、随葬青铜器和陶器诸多特征分析,大韩村东周墓地与周边鲁国、滕国、薛国、邾国等文化存在许多相同和不同之处,在几座墓中发现吴、越、楚的文化因素,说明此地与吴、越、楚等存在密切的文化联系。通过发现和释读青铜器铭文以及对文献的进一步梳理,该地区复杂的遗存文化因素及各古国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有望得到揭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