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中有一类人过度地依赖别人,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于是没有原则地满足对方的要求,因为害怕失去。有的人认识到了自己的“缺陷”,这个“缺陷”让他自卑,于是担心别人会因为这个而嫌弃自己,然后做出努力去讨好别人,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喜欢,努力地去迎合别人,讨好对方。

“不好意思拒绝型”老好人,这种心理好吗?是什么导致的?

今天我们说到“不好意思”这个话题,这几乎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我自己也感触颇深。

你是否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1. 你下楼了别人说顺便帮我取个快递。但是明明还得走很远的路,你很不情愿最后还是答应了。

2. 和朋友出去玩,朋友约你出去玩儿或者吃饭,到了结账的时候对方没反应。本来你手头并不宽裕,但是你碍于面子只好自己结账了。

3.你替别人买了东西,东西拿走了却迟迟不给你钱。你不好意思要,最后只能心里暗自不爽。

生活中诸如这样的问题很多,很多时候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因为不好意思,自己受伤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

“不好意思拒绝型”老好人,这种心理好吗?是什么导致的?

我自己也是深受这个问题的困扰的,之后意识到才慢慢调整的。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在上大学的时候,我有个同学总是喜欢找我帮他替课,当开始我觉得偶尔帮一下也没啥,毕竟他好像真的是有事。但是后来他经常给我打电话找我帮忙,记得有一次是周六,好不容易迎来的星期天我本来安排好和舍友去逛街,但是接到他突如其来的求救电话我心理很不爽,但是不会撒谎,更不会拒绝,于是我只好大周末去替他上课。

之后,这位同学可能觉得我反正不会拒绝他,总是找我帮忙。有一次他给我打电话说让我帮他写一个几千字的参赛作文,反正写作文是我的强项。那一次,我听出了别人理直气壮找我帮忙的语气,心里很不爽,没有一点感激和回报的意思,反而觉得我就应该帮他。那一次正好我手头有事忙,于是我第一次学会了拒绝别人。果然他以后也再没有来找过我。

第一次决绝了他之后,别提心里有多爽了。我才知道原来他找我帮忙我不愿意的时候是可以拒绝他的。之前看到他打来的电话就发愁,现在会非常理智地处理这件事了。

“不好意思拒绝型”老好人,这种心理好吗?是什么导致的?

《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这本书中说:其实不好意思带来的善良并不是真正的善良,真正的善良,必须出于自愿。如果勉强自己去做一件貌似善良的事,事后又觉得自己吃了亏,并因此愤愤不平、苦恼不已,很显然,这并不是善良,而是软弱。

为什么会出现“不好意思”的情况呢?主要有以下5个原因

“不好意思拒绝型”老好人,这种心理好吗?是什么导致的?

一、“好人情节”作怪

什么样的表现就算是“好人情节”呢?简单来说,就是认为只有通过做大好人,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肯定,获得友谊。这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现象,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矛盾的心理感受。

为什么我们会滋生出这样的观念呢?心理学上研究指出,这种情节追溯到童年时期,当孩子很小时候表现出叛逆,很不乖巧的行为,就会受到大人们的批评指责,被认为是坏孩子,而当表现地很听话时,就会受到称赞。因此从小到大“要做一个好孩子”,这样才能被社会所认可,这种做一个好人的信念进入了我们的大脑,成为了大家性格中的一部分。

“不好意思拒绝型”老好人,这种心理好吗?是什么导致的?

“好”的标签最后将被肯定认可和顺从、听话连接起来,间接促成了我们不懂拒绝,不善于拒绝的心理。

著名作家简·奥斯汀对一个老好人是这样描述的:“她不过是一个好脾气、热心肠的年轻女人,我们很难讨厌她,因为我们根本没把她放在眼里”

这就是因为老好人性格温顺,没有菱角,常常被大家忽略。

“不好意思拒绝型”老好人,这种心理好吗?是什么导致的?

二、太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

我有一个朋友就是这样的,有一段时间他失业了,没有收入而且还得交高额的月租和其他生活开销。有一天一群朋友去他的城市玩了,并要求他请客。他为了显示自己热情好客,于是点了很多昂贵的菜,而且这些菜根本就吃不完还剩了许多。后来他跟我说起这件事时,他说他好面子,担心别人说他小气,于是那次拿借呗支付,他为此又欠了一屁股债。

“不好意思拒绝型”老好人,这种心理好吗?是什么导致的?

其实有的时候完全没有必要打肿脸充胖子,但是有的人就是很在意别人的看法。这样的做法就是太爱面子了,导致别虚荣心绑架。

故事中我的这位朋友就是典型的不懂得拒绝,最后给自己找罪受。明明遇到了自己能力之外的事,但是一位在乎别人的眼光和感受,不好意思拒绝,最后劳心劳力。

“不好意思拒绝型”老好人,这种心理好吗?是什么导致的?

三、付出成了习惯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讲诉了一位家庭主妇的蜕变,丈夫在家负责挣钱养家,她负责管好家里的一切事宜。因为她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照顾好孩子,照顾好丈夫,照顾好这个家。她认为家里爹这一切琐事不应该让丈夫来操心,什么事情她都亲力亲为,包揽了家里所有的家务事,为了不影响孩子们学习,她也不会让孩子帮忙,对孩子丈夫百依百顺。但是有一天她突然生病了,需要休养一段时间才能好。但是她看病回家后并没有得到丈夫和孩子的亲切问候,而是它们对自己生病所带来的麻烦感到愤怒甚至怨恨。

生活中很多人都像极了故事中的这个家庭主妇。当一个人不计较得失的付出成为了习惯后,当一个人只是努力地满足别人的要求,而自我需求得不到满足甚至一味被压抑时,问题就会出现问题。

“不好意思拒绝型”老好人,这种心理好吗?是什么导致的?

四、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

心理学上说这种希望得到别人认可的心理属于自卑情结,这种自卑的来源可能是由于身体的缺陷、能力不足、没知识、自己外形条件很差等原因。有的人认识到了自己的“缺陷”,这个“缺陷”让他自卑,于是担心别人会因为这个而嫌弃自己,然后做出努力去讨好别人,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喜欢,努力地去迎合别人,讨好对方。

之前上学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她来自偏远山村,家里很穷。为了融入宿舍的的大家庭中,她总是非常热心地主动帮大家打水、带饭、整理宿舍。她希望融入这个圈子里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是最后当某一天她因为给别人带错饭而遭对方嫌弃埋怨时,她意识到了自己讨好别人却仍没有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拒绝力: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这本说中指出:“一个人能够获得尊重,是由于他所具有的独立的精神人格和自主能力。坚实的尊严和信心的建立,同样基于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任何依靠讨好别人获得他人认可所建立的所谓自尊感都是虚幻不实的,随时都会被他人的否定所击溃”。

“不好意思拒绝型”老好人,这种心理好吗?是什么导致的?

五、过度的爱与依赖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我们的生命过程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一个人的生命意义就在于选择,只有不断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才算真正的活过。相反,你的生活处处被人安排,无论安排得多么完美,难免会失去自主的能力,甚至失去自我。”

生活中有一类人过度地依赖别人,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于是没有原则地满足对方的要求,因为害怕失去。

这一点在人际交往中很明显,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不够,渴望得到他人的爱和关心,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于是他害怕失去就会想尽办法得到,以至于很多事情即使不想做,但是一想想害怕失去对方,于是就忍气吞声地做了。

“不好意思拒绝型”老好人,这种心理好吗?是什么导致的?

总结:

我们知道了在人际交往中,面对对方不合理的要求,或者自己做了心里却很不爽的事,我们不好意思拒绝。主要是因为这5个原因。

1. “好人情节”作怪

2. 太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

3. 付出成了习惯

4. 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

5. 过度的爱与依赖

我们要杜绝这5种不正确的观念,不要再把不好意思当善良了,它是病,得治。况且这并不是善良,而是没有底线和原则。因此要学会说“不”,要敢于拒绝自己不愿做、不该做的事情,这样才能腾出时间做自己该做的事,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航向,做真正的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