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基汀老师的教育和“死亡诗社”的帮助下,这些学生重新认识了自我,审视着生活,并决心要摆脱日复一日的庸常。在学校的施压之下,托德、查理等“死亡诗社”成员也不得不出来指认基汀老师。

又是一年高考结束时,落笔如收刀入鞘,撒书作漫天雪花,人生的轨迹自此也将变得大不相同。你去大城市的985,他去小县城的职业技校,而我早早地步入社会接受捶打,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学无止境,其实高考最大意义在于教育的延伸,而相较于好学校,更难得的是遇到一位好教师。

若是要评选出电影中的最佳教师,相信很多人会把这一票投给[死亡诗社]中的基汀老师吧。

一部这样的电影,胜过十个老师

基汀这个角色是[死亡诗社]编剧汤姆·舒尔曼以自己的恩师为原型创作的,前康涅狄格大学的教授塞缪尔·F·

6月9日是[死亡诗社]上映30周年的纪念日。

关于教育,关于成长,关于独立思考,关于为人师表,30年来,没有任何一部电影能像[死亡诗社]把这些话题讲得那样透彻。

一部这样的电影,胜过十个老师

基汀这个角色的备选演员包括梅尔·吉布森、亚历克·鲍德温、米基·洛克和比尔·默瑞这些大腕,最终由罗宾·威廉姆斯出演,他也凭此角色获得了第62届奥斯卡影帝提名。

[死亡诗社]的好是不存在争议的,上映后在全球收获了超过2.35亿美元的票房,成为当年全球票房第五高的电影。入围了第62届奥斯卡四项大奖的提名,最终收获了最佳原创剧本奖

一部这样的电影,胜过十个老师

[死亡诗社],豆瓣评分9.0,IMDb8.1,罗宾·威廉姆斯曾形容这部电影就是“一部年轻人的圣经”

对于以喜剧电影出道的罗宾·威廉姆斯来说,[死亡诗社]是一次成功的转型,也为他之后出演[无语问长天][心灵捕手]等电影铺平了道路;对于彼时初入演艺圈的一众新人(罗伯特·肖恩·莱纳德、伊桑·霍克、乔西·查尔斯)来说,[死亡诗社]也是一块分量十足的敲门砖。

一部这样的电影,胜过十个老师

嫩得出水的伊桑·霍克,当时他仅18岁

30年过去了,“船长”罗宾·威廉姆斯远去不再返航,当年的小鲜肉们也都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大明星,而[死亡诗社]的伟大,也在时间的流逝中被进一步证明。

一部这样的电影,胜过十个老师

2014年8月11日,罗宾·威廉姆斯在美国加州去世

01

故事发生在一所名为威尔顿的预备学校 — 全美最优秀的预备学校。在悠扬的苏格兰风笛声中,隆重的开学典礼正在举行。

对称的教堂,统一的着装,整齐的队列,象征知识之光的蜡烛被依次点亮,校长诺兰骄傲地问出:“我校的四大支柱是什么?”手持蜡烛的众学生起立回答,“传统、荣誉、纪律与卓越”,言毕旋即坐下,面无表情,像极了《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MV中被炮制出的流水线产品。

一部这样的电影,胜过十个老师

一部这样的电影,胜过十个老师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MV,我是一个没有感情的学生

这种种迹象都指向了沉闷压抑、刻板守旧的学校气氛,在教条礼数的约束之下,学生们个个自律安分,维持着学校的光鲜外表,以吸引更多的家长把孩子送进此地。

可事实真如所见这般吗?

并不是。

开学典礼结束后,学生们关上宿舍门,四大支柱转眼就被窜改成了“嘲弄、恐怖、颓废和排泄”,而威尔顿(Welton)也成了他们口中的“Hell-ton”(地狱学院)。

一部这样的电影,胜过十个老师

不过这样的乖戾仅仅停留在口头层面,反抗的方式也无非是凹个造型,喊个口号。尼尔的父亲让他专心读书,别再参与校史年鉴的编辑,尼尔说“不”,立马就被一通教训,完事后尼尔只得乖乖认错,并答应不再碰校史的事。

一部这样的电影,胜过十个老师

我错了,您别再说了

在正式上课后,化学老师第一节课就让学生安排好整个学年的实验计划,拉丁语老师反反复复死磕着某个单词的发音,数学老师强调了几何问题的精确性,这看起来和印象里的传统教学无异,学院派,老一套。

一部这样的电影,胜过十个老师

学生们也极力配合,认真听讲,把老师所说的一切奉为圭臬,详实摘抄,场面极度和谐,引起校方舒适。

可就在这时,搅局者出现了。

02

传统与革新

新来的英语老师基汀一改威尔顿学校填鸭式的传统教学,在他的第一节课,就给了学生们从未有过的全新体验。

基汀把学生们全部带出了教室,参观了已故校友的照片,他用惠特曼诗歌中的“哦,船长,我的船长”代替了自己的名字。学生们显然被这位不走寻常路的老师惊到了,眼里放光。

一部这样的电影,胜过十个老师

内心OS:这老师有点意思


一部这样的电影,胜过十个老师

《哦,船长,我的船长》是惠特曼为林肯总统所写的一首诗,而林肯是废除奴隶制,带领美国走上自由之路的一位总统。基汀以“船长”自称,也表明自己想要带领学生冲破桎梏,追寻自由的意愿。

基汀让学生念了一首英国诗人丁尼生的诗《劝少女们珍惜时光》:“及时采撷你的花蕾,旧时光一去不回,今日尚在微笑的花朵,明日便将凋谢。”他说这首诗要表达的意思用拉丁语讲就是,“carpe diem”,意即“seize the day”

一部这样的电影,胜过十个老师

这是基汀交给学生们的第一课,他告诉学生们要珍惜时间,活在当下,去创造非凡

基汀老师的第二堂课是撕书。他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将课本的序言全部撕掉,大部分学生们都愣住了,他们在慢慢地试探,小心翼翼地撕下第一页。在基汀老师的鼓励下,“这又不是《圣经》,你们不会因此下地狱的”,他们这才完全放开,教室里满溢着自由的气息。

一部这样的电影,胜过十个老师

撕去的不只是课本,还是教条的外衣;丢进垃圾桶的不只是无聊的序言,还有用公式来为诗歌打分的荒谬理论

死记硬背,尊崇课本的想法开始在学生心里动摇,教条主义的瓦解从质疑开始,基汀老师引导着学生们迈出了第一步,在他们心里埋下独立思考的种子,也赋予了他们极大的力量。

基汀老师的第三课,带领着学生站上课桌,另眼看世界。他说,“一旦你觉得自己懂得了什么,就应该换一个角度来看,就像在读书的时候,不要总想着作者是怎么看的,要重视自己的想法,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

一部这样的电影,胜过十个老师

你永远猜不到基汀老师接下来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授课,他总是不拘一格,勇于革新,哪怕换回的是同行和校长的不解与指责,但这些都代表了他的态度,一种诗性的教学模式,明快而欢喜,传授知识在辅,重在教会学生独立思考与自由可贵。

一部这样的电影,胜过十个老师

基汀老师的第四课,依旧不在教室,他化身体育老师,让学生在贝多芬《欢乐颂》的乐音中踢球。在踢球前,每人都要大声地念一句诗,使他们充分体味到诗歌的魅力,摆脱一切束缚,将生命推向极致。

一部这样的电影,胜过十个老师

基汀老师的第五课在院子里。他安排了三位学生一起行走,旁边的同学打着有规律的节拍。几步路后,三人的步调不自觉地保持了一致,很难再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这说明了集体规训对于个体意识的影响是强大的,在他者的驱动力下,个体通过与他者的认同而异化为一个他者,丧失了自我。而基汀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希望学生们能寻回自我,保持个性,哪怕是站在原地不动,也好过盲目跟随。

一部这样的电影,胜过十个老师

这么五剂猛药下去,学生们个个都像被开了光,再也不是从前的自己了,不可思议的创造力被激发出来,成长的迅捷让他们迫不及待地要去迎接明天。

一部这样的电影,胜过十个老师

这谁顶得住?

03

理想与现实

遇见基汀老师后,很多学生的人生都发生了改变。

他们在校史中找到了基汀老师思想与众不同,行为离经叛道的源头 — "死亡诗社",这是一个通过诗歌交流以吸取生命精华的组织。

在诗歌的感召之下,他们决定效仿基汀老师,成立一个新世代的“死亡诗社”。他们违反门禁,半夜溜出学校,钻进黑漆漆的印第安山洞,靠手电筒照明。

一部这样的电影,胜过十个老师

去往山洞的路上,深蓝色夜空下奔跑的影子,是一个个跳动的、鲜活的生命

隐蔽且幽暗的山洞是原始、蒙昧的象征,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前的原始居所。“死亡诗社”选址山洞,也暗示了成员们回归到了一种本真的状态。每个人卸下了面具,无拘无束,读诗、谈笑、歌唱、抽烟、击节而歌,与威尔顿学院里的生活有着天壤之别。

一部这样的电影,胜过十个老师

一部这样的电影,胜过十个老师

“这儿有一支未来牌香烟,你不想尝尝吗”

因为“死亡诗社”,他们对很多习以为常的事情转变了看法,挖掘到了平淡日常下的美好和激情。被动变为主动,感性取代懵懂,虽名为“死亡”,实则是心灵的新生

一部这样的电影,胜过十个老师


一部这样的电影,胜过十个老师

在希望的田野上

腼腆的托德甚至不敢在同班同学面前念完一首诗,基汀老师抓住他,捂住他的双眼,一面转圈一面逼迫他把脑海中的意象直接说出来。哪怕再滑稽、再荒诞,只要说出来了,那就是诗。托德战胜心魔,作出了第一首诗。

一部这样的电影,胜过十个老师

托德还把每年过生日都会收到的相同的文具盒从楼上丢了下去,这也是对父母程式化关心的一种无声反抗。

查理在校刊上发布了一篇反对威尔顿学校不招收女学生的文章。在学校大会上校长放话要严惩始作俑者,但是查理毫无惧色,举着电话站了出来,对校长说,“是上帝打来的电话,他说威尔顿需要女生”。

一部这样的电影,胜过十个老师

诺克斯面对喜欢的女生克里斯,起初是畏首畏尾,连打个电话都浑身哆嗦、话不利索的软蛋,可在加入了“死亡诗社”后,他变得勇敢,能大声说爱,摘下鲜花跑到克里斯的学校要亲手交给她。

一部这样的电影,胜过十个老师

对父亲言听计从的尼尔争取到了话剧《仲夏夜之梦》的男主角,他显然知道父亲不会同意,但又不愿放弃这个大好机会,因为成为一名演员是他最大的梦想。

于是尼尔一改在父亲面前的怯懦形象,冒充父亲写了一份家长同意书。最后他顺利登上舞台,博得了满堂掌声。

一部这样的电影,胜过十个老师

一部这样的电影,胜过十个老师

一切看上去都很美。

在基汀老师的教育和“死亡诗社”的帮助下,这些学生重新认识了自我,审视着生活,并决心要摆脱日复一日的庸常。

但这是一场战争,新与旧,生与死,现实与理想的战争,壁垒无所不在,人人身背枷锁,不磕个头破血流,又怎能成功呢?

既是战争,它就该有个战果。

这场战争最终以尼尔的死亡基汀老师的离去收场。

04

死亡与新生

在话剧《仲夏夜之梦》演出结束后,基汀老师一再鼓励尼尔说,“你演得很棒,我都看呆了,你一定要坚持下去”,可是尼尔的父母却对他大失所望,认为他荒废学业,净做些毫无意义的事。

想演戏?没戏。“你要上哈佛,你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尼尔的父母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了他身上。无论尼尔怎么劝说,总是迅速淹没在劈头盖脸的呵斥声中。

一部这样的电影,胜过十个老师

在最后一次争取无果后,尼尔的脸上流露出了一种平静的绝望,那是比痛苦与伤心更冰冷的情绪,恰似窗外的漫天飘雪。

终于,在当天晚上,尼尔带上了演出时的精灵荆冠,静坐在父亲的书房,用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个人与权威,理想与现实的对抗中,尼尔败下阵来,代价是自己的生命

一部这样的电影,胜过十个老师

每一起自杀事件中,都有凶手。很明显,真正的凶手就是尼尔的父母,是他们不容半点反驳的,自以为是的威权。但固执如斯又怎会承认呢?

于是,基汀老师成了替罪羊。

校方认为尼尔的死与“死亡诗社”脱不了干系,而鼓励他们成立这个组织的基汀先生更是难辞其咎,并且他还鼓励尼尔继续演戏,所以才酿成如此悲剧。在学校的施压之下,托德、查理等“死亡诗社”成员也不得不出来指认基汀老师。

一部这样的电影,胜过十个老师

影片的结尾,基汀老师遭到学校解聘。当他返回教室带走自己的东西时,整部电影积攒的情感在那一刻全部释放,达到顶点:托德第一个站上桌子,冲着即将离去的基汀老师大喊:“哦,船长,我的船长。”

在他的带动下,班级里的部分同学也站上了桌子,任凭代课的校长如何歇斯底里地让他们下来,也不为所动。

一部这样的电影,胜过十个老师

基汀欣慰地看着他们,轻声说了句,“谢谢,孩子们”

尼尔自杀了,基汀老师被解聘了,少数敢为人先的革新者,通过自己的努力试图去动摇传统教育的根基,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但这看似悲剧的结局并非让人乐观不起来。

因为在失败与死亡之中还隐藏着新生与传承。那些关于自由,关于梦想,关于诗歌的石子,投进了学生们的生命之中,荡起涟漪,给了他们站上课桌的勇气。甚至连一开始反对基汀的另一位老师也开始效仿他的教学方法。

一部这样的电影,胜过十个老师

一个“船长”走了,还会有下一个“船长”站出来。

05

好电影就是,它所探讨的核心问题永不过时,它所提出的的观点和理论即使在30年后,仍值得被反复思考。

学校作为学生进入社会前的一道安全屏障,传统的教育体制与孩子天性间始终存在着隔阂,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学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是否要兼备人文关怀,尽力去消解这个隔阂,还是只一味地打压?

一部这样的电影,胜过十个老师

“seize the day”

对于这个问题,30年前的[死亡诗社]不啻为一个有益的注脚:站在学生的立场去开展教育,摒弃以教师为本位的思想,帮助学生们找到理想自我与本真自我之间的平衡,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的教育远比课本层面的照本宣科来得有意义。

一部这样的电影,胜过十个老师

基汀老师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诗人,他教会了学生们去爱、去写诗、去生活、去做自己,可他低估了现实的残忍,唯独没教会他们如何扛住现实的无情打击。

孩子们成长的热情比不上现实想要压制住他们的决心。这种实力悬殊的较量,大概就是成长的阵痛吧。

不过这样的遗憾在电影之外得到了弥补,在2014年罗宾·威廉姆斯去世后,有许多人在推特上发文悼念“船长”,他们表示,当年自己正是在看了[死亡诗社]这部电影后,才决心成为一名教师。

一部这样的电影,胜过十个老师

这是[死亡诗社]最重要的现实意义。越来越多的基汀老师从电影之中走了出来,他们把电影中基汀老师的思想 — 对爱情的诉求,对梦想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对自我的坚守,传递给更多的孩子。他们站上课桌,眺望到了远方,在愿望的最后一个季节,记起身藏的利刃。

“哦,船长,我的船长。”

一部这样的电影,胜过十个老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