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有三人仿若《三国演义》里的刘关张,结拜为兄弟。若干年后大哥当上两江总督,官运亨通之际,居然被一名刺客暗杀。更令人惊讶的,刺客就是三弟。原来沉浸于功名利禄不能自拔的大哥,早已迷失于仕途,甚至与某人之妻有染,并设计将此人杀死。而此人便是当年结拜之二哥。义愤之下,三弟混入大军,为二哥复仇,而剑锋所指,便是当日的大哥!

这,便是1973年上映的电影《刺马》,张彻执导,主演者姜大卫(三弟)、狄龙(大哥)。

73版刺马,非07陈可辛版投名状

张彻,是民国时代的浙系军阀后代,曾做过国民政府的文化官员,也因为这个,接触到电影。随后又与蒋经国相识,做到国民政府国防部总政治部的简任专员,授予上校军衔。

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个官场上运数亨通的人,居然一转身,做起了电影导演。1949年,也就是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走向覆败的那一年,张彻在台湾,自己做编剧写剧本,自己做导演拍电影,拍出了台湾第一部国语片,片名叫做《阿里山风云》。

自然,当时的台湾影视业尚未发达,更大的机会还是在香港。所以在1957年,张彻便来到香港,起初是写影评。三年后,正式加入电影公司,起初是在电懋,两年后转入邵氏,角色也从最初的编剧,慢慢变成了导演。

60年代,一部叫做《独臂刀》的电影,竟为邵氏赢得百万票房,而“百万导演”,便是张彻!

更令大众开眼界的是:原本电影总是阴盛阳衰,美女最受欢迎。这传统,自上海时代便是如此,男演员一直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可是这部《独臂刀》,固然也有美女(如女一号焦娇、女二号潘迎紫),可更吸引观众目光的,居然是冷竣落寞的阳刚男主角(王羽)。

而铸成这一奇迹者,便是张彻。

两年后,张彻决心开拍《死角》,挑选男主角之际,一名英俊帅气却又不失硬朗作风的南国演员训练班学员成为了他的首选。他便是从小就学咏春拳的谭富荣,自然此时他已经有了一个艺名,叫做狄龙!

而配角之中,亦有一个自上海滩移民来港的童星,他本名姜伟年,而今也有了一个艺名,叫做姜大卫。

《死角》是一部时装剧,固然不缺打斗情节,但狄龙与姜大卫,显然都尚未显露出功夫巨星的风采。

转眼便是70年代,不过,这时候的张彻、狄龙,都有些运气不佳,或者说是神通未成,张彻在邵氏的第一部电影《蝴蝶怀》,老板邵逸夫的评语是两个字:烧掉!换句话说,若是继续这样下去,张彻便事业堪忧了。

也就在这个时刻,张导决心换主角,那便是让姜大卫上场,做新片《报仇》的男主角。狄龙在这部电影中,成了猝死的京剧武生关玉楼,而姜大卫饰演的关小楼,则在蛛丝马迹中发现另有隐情,于是展开步步调查,终于发现真凶!

这样一部展现男性情谊的电影,最终大获成功。张彻因此获得亚洲影展“最佳导演”,而姜大卫则顺利拿下影帝桂冠。

获得成功的张彻果然大受鼓舞,这就筹拍一部武打片《鹰王》,本来他打算继续找《独臂刀》的男主角王羽来做主演,谁想王羽这时正接拍《独臂刀战盲侠》,果断拒绝。张彻无奈,只能在手头的演员之中寻找适当人选,左挑右选,这便看到了狄龙。

但狄龙做主角的《鹰王》,最终票房平淡。可是张彻并未放弃,随后的1971年,又是一部《双侠》,还居然没有一个女演员,狄龙、姜大卫,双双上阵,完成大义。

1973年,终于到了《刺马》开拍的季节。

然,反对声一片,来自南洋华人,因为这是辫子戏,而在他们看来,辫子就意味着屈辱。

张彻决心顶住。

后来证明,这是张彻导演事业的巅峰之作。以京剧作为蓝本,加进不少枝叶,有他对名利场的嘲讽和对世事的感怀,也有对人性复杂的审视,不再是单一的正气凛然,也不再是完全的大奸大恶。沉迷在功名利禄中,与理智越来越远的情欲,以及官场最常见的所谓官官相护。情,为友情、爱情;利,为名利、权力;阳刚臻于极致,暴力美学与舞台技艺融为一体。人间悲剧,教人唏嘘,这是剧情的成功,也是电影的胜利。

吴宇森,据说正是这部电影的副导演。许多年后,他仍表示喜欢张彻的作品,尤其是这部《刺马》,印象最深刻。若干年后他拍了《喋血街头》与《英雄本色》,他说,其中情怀,与《刺马》一般!

因为这部电影,狄龙获得了第1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优秀演员特别奖”。

当年的狄龙,一身腱子肉

70年代初,某种意义上说,是属于张彻的年代。后来,他被誉为“香港电影一代枭雄”,被称为阳刚武侠和暴力美学大师,被认为是现代功夫片新纪元开创者。确实,这些评价并不为过!尤其是他的电影风格,很大程度上被吴宇森所继承,继往开来,走向新时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