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们在文革十年后文化爱好大大复苏,那时的文化氛围,为玉屏箫笛提供了发展的沃土。这种独特的文化蕴含,也是玉屏箫笛得以传承兴旺的根基。

它,是百余年前亮相世界的一张贵州名片,是我国首获国际荣誉的乐器!

它是百余年前亮相世界的一张贵州名片,是我国首获国际荣誉的乐器

在贵州,曾经“地无三尺平”的殊境,令诸多久远的文化得以留存。绚烂文化的基石,是寻常百姓祖祖辈辈的的日常与劳作。

黔山深处,“非遗”蕴藏丰厚,这些从历史中迤逦而来的人和故事,世代传承、生生不息。

玉屏箫笛的沉浮起落

在我少不更事的年岁,枯燥背书的间隙,偶尔读到一首十四行诗《吹箫人的故事》,作者是著名诗人冯至。更巧的是,冯至先生曾是我母亲1939年前后在西南联大上学时的英文老师。哦,那时的先生真是全才!让我钦佩不已。我不觉抛开应背的课本,背诵了冯至诗中那深情迤逦的诗句。诗中楼上吹箫少女的箫声,让我浮起了如云似雾遐想……几十年的岁月流逝,那管箫和吹箫人依然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箫声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情调,作为音乐,它舒缓雅致,含蓄静穆,清丽冷艳,不爱古诗词的人,是很难欣赏箫声的。其实,它与现代抒情诗也是犹如亲兄妹啊。

它是百余年前亮相世界的一张贵州名片,是我国首获国际荣誉的乐器

网络图片

20世纪初,在繁华已现的上海,这小小的箫笛已成为江南丝竹中的主打乐器。更出人意料的是,玉屏箫在当年就插翅飞翔,越出贵州的崇山峻岭,漂洋过海,远赴欧美一展风姿了。它1913年在伦敦,1915年在旧金山为古老的中国夺得了金奖、银奖之誉。

贵州竹林遍布山野,而箫笛却只产于玉屏一地。为何?传说挺神秘——古时有道人云游到玉屏,在危难中得到当地一位侗族才子郑氏的全力关照。道人善音律,他从山上采来竹子制成箫吹奏,引起知交的共鸣。不久道人远游,临行前把做箫的技艺传给了郑氏。自此,郑家就自制自销了“玉屏箫”。

玉屏箫制作工艺的精致,令人啧啧称道。一位郑师傅向我详细描述过。他拿着一对古铜色的“龙凤箫”,一支箫上雕刻的龙虎虎生风,另一支箫上是姿态绰约的凤,古朴典雅。我的第一感觉,这箫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我不会吹奏,亦可收藏。就在玉屏,漫山的竹林并非都是箫笛的原材料,只有竹节长而均匀、竹壁厚薄相宜的小水竹能够进入师傅的法眼。而本县飞凤山和太阳山生长的一种黑紫竹,才是最佳。

但我发现,竹子是圆形的,玉屏箫却大多是扁形,哪里有这样的扁竹?郑师傅说,这是在“制坯”时,将竹子用火烤了,用夹子将其夹扁的。这“夹”的手艺,原先一直是祖传秘不示人,直到20世纪50年代,这项绝技才被公开。箫笛音准的关键是“开叫口”,即在箫笛上打眼。然后还要经过“雕刻”和“打磨”,才是成品。

它是百余年前亮相世界的一张贵州名片,是我国首获国际荣誉的乐器

玉屏县箫笛生产基地技术人员在制作箫笛 新华社记者 杨楹 摄影

玉屏箫在其可考的几百年历史上,曾经有过耀眼的辉煌,也有过濒临灭绝的危难。我们穿透历史来审视玉屏箫的起落,挺有意思。

郑氏箫笛在明万历年间便已走出山门。明清两代,玉屏箫笛都是上奉朝庭的贡品。皇家宫廷是最大的器乐音律展示地,玉屏箫以其绝佳的音质、雅致的造型,得到了皇室的垂青。“贡箫”的身份,自然提高了玉屏箫的品位。不过,玉屏箫的最大卖点还是在民间。除吹奏外,人们常以玉屏箫寄情托志。玉屏箫雌雄配对,雄粗而雌细。雄箫音色浑厚而有张力,雌箫音色圆润而隽永。雌雄合奏,既在音色上和谐有致,又在形式上寓意深刻。这使得玉屏箫成为寄寓知音、爱情、友情的信物。这种独特的文化蕴含,也是玉屏箫笛得以传承兴旺的根基。

历史上的玉屏箫也有过萧条期。清咸丰年间就是一例。咸丰年间民生凋敝,贵州爆发了各民族大起义。郑氏传人因家道衰落,被迫由纯音律爱好走向谋生,让箫笛制作走出家传的路子而扩展为作坊生产,挂牌销售。这是“因祸得福”之举——因其产品走俏,就必须向外招徒传艺吸纳人才,玉屏箫因而得到了大发展。这也给予我们“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一个启示。设想如若没有经历这个阶段,平箫玉笛还是只走高端路线而深藏于象牙塔中,它绝不会有日后在民间的繁荣。

抗战时期,日寇践踏我国国土,人们四处逃难,这是中华民族的重大灾难。这时玉屏成为大后方的交通中转地,难民们大量涌入,特别需要精神的鼓舞和慰藉。玉笛既可以吹奏激昂的抗日救亡乐曲,平箫又能抒发人们思乡幽怨之情。老百姓是最朴素的经济学家。人们看准了这个契机,便涌现出一批玉屏箫的作坊。小小的玉屏县城,竟有箫笛店铺三十余家,从业者八十余人。玉屏箫生产就在这时逆势上扬。

它是百余年前亮相世界的一张贵州名片,是我国首获国际荣誉的乐器

网络图片

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玉屏箫笛更是有了一个空前的辉煌期,年产箫笛达到50余万支。人们在文革十年后文化爱好大大复苏,那时的文化氛围,为玉屏箫笛提供了发展的沃土。

90年代至今,在经历了十多年的低谷后,随着2006年玉屏箫笛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并频频获奖,它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复兴期。

它是百余年前亮相世界的一张贵州名片,是我国首获国际荣誉的乐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泽松 蒋英 摄影

它是百余年前亮相世界的一张贵州名片,是我国首获国际荣誉的乐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姚茂禄 陈凯 摄影

中国音乐学院的张维良教授是中国竹笛学会会长,曾力推玉屏箫笛,成功举办了一些大活动。2015年新春,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唐宁街十号首相府举行招待会,邀请了二百多位嘉宾庆祝中国新年。张教授用玉屏竹笛与英国伦敦交响乐团共同演奏了一曲《牧民新歌》。张教授又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姚茂顺制作的九凤朝阳箫、九龙戏珠笛赠送卡梅伦,卡梅伦很欣喜,说要带回去让小孩先学。玉屏箫笛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优雅“使者”。

它是百余年前亮相世界的一张贵州名片,是我国首获国际荣誉的乐器

在英国首相卡梅伦的招待会上 网络图片

它是百余年前亮相世界的一张贵州名片,是我国首获国际荣誉的乐器

在卡梅伦的招待会上,张维良教授用玉屏竹笛与英国伦敦交响乐团共同演奏了一曲《牧民新歌》 铜仁网

纵观平箫玉笛的发展历史,每一次兴盛都有其特点。近几年,平箫玉笛的产品和演奏屡屡走向国际市场。这是发展平箫玉笛的又一个珍贵机遇。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撰文:余未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