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战爆发两年前,杜尚的作品《下楼的裸女》被独立沙龙退回,导致他对当时欧洲的艺术家群体十分不屑。赞美战争的未来主义艺术家们虽为其天真的想法付出了代价,但战争无疑让世界成为了“新”的,而达达们借助一战为艺术披上的这件“皇帝的新衣”,一旦披上,至今就再没脱下。

芭莎TOPIC 第11期

回望100年前落幕的一战,终难再一味追捧杜尚……回望100年前落幕的一战,终难再一味追捧杜尚……

100年前,一战的肆虐落幕后,一切秩序重新建立。在艺术上,达达和超现实迎来了他们的狂欢,包豪斯逆境中重构着未来,具象的画面再难传递心境,抽象趁虚而入……1000多万人的骤然消逝,换来一小撮人成为了下个时代的宠儿。战争摧毁了那个“昨日的世界”,但伴随它的摧毁而诞生的,又是否仍在荒唐地继续生长?

蒙娜丽莎长了撇胡子?!

让欧洲走向爆炸,花费了50年。引爆它,却仅需5天。

19世纪末的欧洲,时间的波浪以安逸而宁静的节奏,将那时的人们纷纷从摇篮一路带入坟墓。他们根本不相信这个世界会倒退到野蛮状态,就像不相信世界上还有女巫和幽灵一样。然而人们不得不承认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对的:他看到人类的文化与文明只有那么薄薄一层,每时每刻都可能被来自地狱的摧毁性力量击穿。

回望100年前落幕的一战,终难再一味追捧杜尚……

George Grosz as Dada Death in Berlin 1918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gift of Priscilla A B Henderson. Photo: © 2006 Estate of George Grosz/DACS, London 2007

在大战前,人们还纷纷感叹着1914年的那个夏天。据当时的人回忆,它比以往任何夏天都美丽、繁盛。那位与奥地利小说家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偶遇的葡萄园老农还曾为此感到兴奋:“像这样的夏天,我们很久没有过了。要是一直这样,我们的葡萄酒可要好过任何年份。人们会记住这个夏天的!”茨威格在书中写道:这位穿蓝色酒窖工装的老头不知道,他说出的……是多么残酷的千真万确之语。

回望100年前落幕的一战,终难再一味追捧杜尚……

埃贡·席勒(Egon Schiele)《Field of Flowers》,1910年

回望100年前落幕的一战,终难再一味追捧杜尚……

乔治·格罗茨《灰色的一天》,布面油画,115×80cm,1921年

随着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一战被彻底引爆。战争中凶猛的“惊涛骇浪”将人形动物身上那些昏暗的、无意识的原驱动和本能推到上面,让人类共同经历了其最原始嗜血本能被尽情放纵的四年。

回望100年前落幕的一战,终难再一味追捧杜尚……

乔治·格罗茨《Eclipse of the Sun》,布面油画,207.3×182.6cm,1926年 The Heckscher Museum of Art, Huntingdon, New York © Estate of George Grosz/Licensed by VAGA, New York

那代人不情愿地成为历史的见证人,目睹了时代编年史中理性最可怕的失败和残忍最疯狂的胜利。他们所经历的历史,从精神思想的巅峰一瞬间坠落到道德的深渊。

回望100年前落幕的一战,终难再一味追捧杜尚……

乔治·格罗茨《Evening Paper, Daily Mirror》,61.7×43.6cm,1933年

战争不仅解构了世界格局,也完全将文化、经济、艺术等多层领域结构重组。也就是在一战刚刚结束后的1919年,最能代表此前艺术无上崇高的形象——蒙娜丽莎,诡异地长出了几撇山羊胡。

回望100年前落幕的一战,终难再一味追捧杜尚……

杜尚《L.H.O.O.Q.》,19×12.7cm,1919年

这虽是前人怎也不会苟同的荒唐事,却是今天人们频频称赞的艺术壮举——杜尚最为彻底的一次反叛举动,彻底影响了之后乃至今天的艺术发展。而回看100年前的一战,人类还能继续单纯地将其视为某位艺术家的辉煌成就吗?

回望100年前落幕的一战,终难再一味追捧杜尚……

杜尚与他的《L.H.O.O.Q.》,1965年

回望100年前落幕的一战,终难再一味追捧杜尚……

杜尚《L.H.O.O.Q.》,草稿,1919年

悲剧中总有天真

今天,人们绝不会再轻言战争。然而在一战爆发前,天真的人类并没有这样的共识。

回望100年前落幕的一战,终难再一味追捧杜尚……

翁贝托·波邱尼《States of Mind III: Those Who Stay》,布面油画,70.8×95.9cm,1911年

未来主义(Futurism)就是诞生于一战前夕的艺术流派,涉及文学、艺术等文化领域,是一场极其激进的艺术运动。未来主义的艺术家们甚至在宣言中对战争表示了赞美,视其为一种有效的洁净手段,从而能够全面抵达下一个现代化的新时代。

一战时,许多未来主义的成员都参与了战争,然而他们却彻底丧失了回应的气力。艺术家们不幸战死前线,其中就包括核心人物翁贝托·波邱尼(Umberto Boccioni),终年33岁。未来主义也在一战后最终解体。

回望100年前落幕的一战,终难再一味追捧杜尚……

翁贝托·波邱尼《Unique Forms of Continuity in Space》,黄铜,121.3×88.9×40cm,1913年

回望100年前落幕的一战,终难再一味追捧杜尚……

翁贝托·波邱尼《Development of a Bottle in Space》,黄铜,39.4×60.3×39.4cm,1913年

这一切也因各国当时社会各方面的矛盾累积升温,促使艺术家们思潮活跃。那时的诸多艺术流派都正值高峰,可谓欧洲先锋艺术发展最蓬勃的阶段,就如同那个原本繁盛的夏天。而战争终归还是彻底冲刷了这些绝世的才华与杰作,随着艺术家生命的终止而全部完结。

回望100年前落幕的一战,终难再一味追捧杜尚……

弗兰茨·马尔克《蓝马I》,布面油画,1911年

回望100年前落幕的一战,终难再一味追捧杜尚……

弗兰茨·马尔克《In the Rain》,布面油画,1912年

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弗兰茨·马尔克(Franz Marc),在战前其艺术生涯便正值高峰,他与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一同创办了蓝骑士艺术家团体。

战时,他走上战场。当德国希望撤回本国重要艺术家这条命令真正下达到前线之前,马尔克已不幸死于一战中破坏性最大且时间最长的凡尔登战役中,年仅36岁。另外,与他同一艺术团体的奥古斯特·马克(August Macke)也战死法国,年仅27岁。

回望100年前落幕的一战,终难再一味追捧杜尚……

奥古斯特·马克《Frau mit Sonnenschirm vor Hutladen》,布面油画,51×61cm

回望100年前落幕的一战,终难再一味追捧杜尚……

奥古斯特·马克《Zoologischer Garten (I)》,布面油画,58.5×98cm,1912年

另外,死于战争的还有塞尔维亚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纳德莎·彼得罗维奇(Nadežda Petrovic)、俄罗斯未来主义先锋艺术家弗拉基米尔·布尔柳克(Vladimir Burliuk),以及法国先锋雕塑家雷蒙·杜尚-维庸(Raymond Duchamp-Villon),也就是杜尚的其中一个哥哥。由于他曾学医,于是在战争时成为了军医。后于医治时感染伤寒而离世,终年41岁。

回望100年前落幕的一战,终难再一味追捧杜尚……

雷蒙·杜尚-维庸雕塑作品

回望100年前落幕的一战,终难再一味追捧杜尚……

纪尧姆·阿波利奈尔《Calligram》,1918年

著名法国诗人、作家、艺术评论家纪尧姆·阿波利奈尔(Guillaume Apollinaire)也没能活到一战结束。他与毕加索、杜尚等人都曾是挚友。在一战前线负伤后的他回到家中养伤,后于一战停战的前两天染上流感而离开了人世,终年38岁。

回望100年前落幕的一战,终难再一味追捧杜尚……

纪尧姆·阿波利奈尔《Calligram》,1918年

阿波利奈尔所感染的这场流感,也同时夺走了近一亿人的生命。其中,还有人们熟知的艺术大师克林姆特(Gustav Klimt),终年55岁;以及席勒(Egon Schiele),也因此于28岁便离世了......纵使是再令世人所惊叹的艺术才华,在悲惨的时代面前皆无力回天。

回望100年前落幕的一战,终难再一味追捧杜尚……

席勒《Dead Mother》,1910年

回望100年前落幕的一战,终难再一味追捧杜尚……

克林姆特《Poppy Field》,布面油画

一战后,德国表现主义后期的团体新客观社(Die Neue Sachlichkeit)诞生了,以乔治·格罗斯(George Grosz)、奥托·迪克斯(Otto Dix)和马克斯·贝克曼(Max Beckmann)为代表人物。

回望100年前落幕的一战,终难再一味追捧杜尚……

乔治·格罗兹《Suicide》,1916年

他们都曾加入过德国军队,亲身参与过一战,而战争的经历重构了他们的世界观。其中,马克斯·贝克曼也曾是战争的支持者,他原本也天真地认为可以由此让世界走向更美好的未来。这些艺术家的创作呈现出战争对于人类心灵的严重冲击,恐惧、焦虑和暴力在画布上展露无疑。

在他们的眼中,惨无人道的战争将世界变成了红色的悲剧,而人生更好似一场欺骗的大型狂欢。

回望100年前落幕的一战,终难再一味追捧杜尚……

乔治·格罗兹《The Funeral》,布面油画,140×110cm,1917-1918年

再看达达,再看杜尚

一战过后诞生的诸多杰出艺术流派,对当时以及后世的影响皆是不可估量的。其中,不乏有以杜尚(Marcel Duchamp)为代表的达达主义、以乔治·德·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以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为代表的抽象绘画,还有将纯粹主义带入建筑的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以及其颠覆性一直延续至今的包豪斯(Bauhaus)等等。

回望100年前落幕的一战,终难再一味追捧杜尚……

乔治·德·基里科《Mystery and Melancholy of a Street》,布面油画,1914年

回望100年前落幕的一战,终难再一味追捧杜尚……

乔治·德·基里科《Piazza d'Italia》,布面油画,1913年

而达达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最为直接的产物。

最早,达达主义源于1916年流亡瑞士苏黎士的一批年轻人。当时,这群反叛的艺术家在苏黎世的伏尔泰咖啡馆,用小刀随意刺向《法德字典》中的“Dada”一词,便将其作为艺术运动的名称,体现其无视一切、无目的、无意义的艺术宗旨。不久,这场运动便席卷了纽约、巴黎、柏林、科隆等许多城市。后来在美国,伴随着杜尚的艺术生涯,达达与杜尚纷纷走上了他们的神坛。

回望100年前落幕的一战,终难再一味追捧杜尚……

一战,为达达们、为杜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反叛土壤,让其原本在欧洲毫无认同度的艺术态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共鸣,这无疑是艺术的一次彻底基因突变。历史选择了杜尚,而杜尚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什么都不是,又什么都可以是”的“荒诞”篇章。

回望100年前落幕的一战,终难再一味追捧杜尚……

杜尚《秘密的声音》,1916年

回望100年前落幕的一战,终难再一味追捧杜尚……

杜尚《折断胳膊之前》,1915年

那时,与欧洲恰恰相反的是,美国于一战后进入了全面繁荣时期,成为了世界最强国。此外,正是由于欧洲多年战乱,于是大量移民涌入美国,带来了无穷的财富与新思潮。杜尚便是其中一员。

一战爆发两年前,杜尚的作品《下楼的裸女》被独立沙龙退回,导致他对当时欧洲的艺术家群体十分不屑。“和艺术家混在一起,一起交谈,令我不大开心。”杜尚对此这样表态。后来一战爆发,他毅然决然地离开法国前往了纽约。“我主要也是为了不当兵,我缺乏爱国心,如果你愿意这么想的话。”

回望100年前落幕的一战,终难再一味追捧杜尚……

杜尚三兄弟(左起:Marcel Duchamp, Jacques Villon, Raymond Duchamp-Villon),1914年,也正是一战爆发当年,后来杜尚的二哥(右一)战死前线。

回望100年前落幕的一战,终难再一味追捧杜尚……

杜尚《咖啡磨,二号》,1914年

在整个时代都在遭遇不幸时,杜尚凭借自己的秉性,过得悠然自得。一战爆发那年,杜尚正在创作他的咖啡磨。

他本就对从前欧洲的艺术体制十分不满,准确地说是“绝望透顶”,所以他的离开毅然决然。其在欧洲人眼中不值得一看的作品,被美国极力热捧;而被欧洲一直视为“文化沙漠”的美国,也凭借一系列思想具有颠覆意义的艺术人物,接棒欧洲成为了新的艺术中心。杜尚的“小便池”至今在美国都被奉为珍宝,而他们本就是一根绳上的蚂蚱。

回望100年前落幕的一战,终难再一味追捧杜尚……

杜尚《甚至新娘也被光棍汉们剥光了衣服》,装置艺术(铅箔、银箔、油彩、玻璃),1915-1923年

斯蒂芬·茨威格曾这样写道:“我今天的一切与昨天的一切如此不同,生活的大起大落让我有时候会恍惚觉得,我不只有一个人生,而是有若干个彼此完全不相干的人生。”

正是如此,昨日、今天和明天,在当时的人们眼中并不具有连贯性。蒙娜丽莎的三撇山羊胡,就是毫不相干的时空肆意交叠的时刻。它无需任何人的认可,出现即成立,杜尚也是如此。

回望100年前落幕的一战,终难再一味追捧杜尚……

杜尚《彗星头》,1921年

今天回看一战这段历史,便很难再盲目地惊叹于杜尚的个人才华。只能说,他是无比幸运的。赞美战争的未来主义艺术家们虽为其天真的想法付出了代价,但战争无疑让世界成为了“新”的,而达达们借助一战为艺术披上的这件“皇帝的新衣”,一旦披上,至今就再没脱下。

往期芭莎TOPIC:

人们嗜甜成瘾,当代艺术需要戒糖吗?!

如何像KAWS一样,让大妈也为你的作品疯狂?!

为何迷恋文字的人颠覆了艺术史?

[编辑、文/张婧雅][参考文献/《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李德·哈特 著、《昨日的世界》斯蒂芬·茨威格 著]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