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眼中一切色素应属中医学中的足少阴肾经的理论指导下,制订了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方:楮实子、菟丝子、茺蔚子、木瓜、枸杞、三七粉、炒谷芽、炒麦芽、车前子、五味子、河车粉、寒水石、夜明砂、鲜猪肝。在视神经属足厥阴肝经,肝肾同治的理论指导下,制定了视神经萎缩的治疗原则:即有邪者,必先驱其邪,而后扶其正,以免助邪为害,滋肝的同时,应兼补肾,可用驻景丸加减方。

在陈达夫先生的内眼结构与六经对应学说的理论指导下,可建立和总结出各种内眼病的治疗总则及其方药。举例如下。


1


在脉络膜属手少阴心经的理论指导下,创建了治疗脉络膜炎的总则为补肾水,以熄心火。其机理在肾水充足,心火不焚,以畅脉络膜生机。即所谓水火既济之法。

代表方:驻景丸加减方:楮实子、菟丝子、茺蔚子、枸杞、当归、寒水石、车前子。

方中用楮实子、菟丝子、茺蔚子、枸杞以生肾水;当归虽温,而反佐以清肾之寒水石,则可以清心血之热;再加车前子以引热下行。

在“心之合脉也”,“诸血者,皆属于心”的理论指导下,推论出眼中的一切血脉,都属手少阴心经。

凡眼内出血,无论是视网膜,抑或是葡萄膜,均从手少阴论治,并总结出以下治疗法: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一、出血期:以凉血止血为主,佐以活血化瘀。凉血止血的同时,又须防备瘀血凝滞,为此创立了新方。

生蒲黄汤:生蒲黄、生地、旱莲草、丹皮、荆芥炭、郁金、丹参、川芎

方中用丹参、丹皮、生地凉血,配川芎则血无过冷之患;用蒲黄、旱莲草、荆芥炭止血,蒲黄生用而不炒,再加郁金则血无凝滞之忧。

二、出血静止后:死血停滞于眼内,又当活血化瘀为要,以免死血阻碍眼内血脉通调及闭塞目中窍道,而致视觉功能发生障碍。

假若死血凝聚成块或已机化成条束状,则当在活血化瘀的同时,还要软坚散结。

积血过于浓厚者,可选加破血之品。

主方:轻者,桃红四物汤加味: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生地、赤芍、旱莲草、荆芥炭

重者,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川芎、赤芍、柴胡、桔梗、枳壳、桃仁、红花、牛膝、甘草;或通窍活血汤:麝香、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生姜、葱头、大枣、用黄酒煎服(或啤酒代替)

瘀滞时间不长者,可选加三七、丹参、郁金等,加强活血祛瘀的作用。

若瘀滞久,或瘀滞浓厚者,加五灵脂、三棱、莪术、花蕊石、刘寄奴等破血行瘀之品。

如瘀块陈旧,有机化趋势者,加穿山甲、昆布、海藻、谷芽、麦芽、鸡内金等,软坚散结之品。

三、当出血吸收之后:又当治其本,用补肾水之法,以熄心火。用驻景丸加减方,可适当加熟地、阿胶等滋阴补血之品。

2

在虹膜、睫状体、悬韧带、视网膜、视神经属足厥阴肝经的理论指导下,建立了以下治疗法则。

一、虹膜睫状体炎及其全葡萄膜炎

虹膜睫状体炎,首先应肯定辨证着眼点在肝经,本着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或从肝经证治,或从其子母关系中去作格一格二的疗法。

1. 急性虹膜睫状体炎:

气分热:用龙胆泻肝汤或小柴胡汤去半夏、姜枣,加薄荷、白芍、夏枯草方。

血分热:用犀角地黄汤。

前房积血:用龙胆泻肝汤,加犀角地黄汤。

前房积脓:用龙胆泻肝汤,选加蒲公英、败酱草、紫花地丁、大青叶、板蓝根、土茯苓等。

2. 慢性虹膜睫状体炎

用石决明散。大便不燥者,去大黄;头痛不甚或兼阴虚者,去羌活;虹膜有粘连者,加蒲公英。

3. 全葡萄膜炎:从少阴、厥阴治。

急性者治其标,用龙胆泻肝汤。

慢性者,标本同治,用龙胆驻景各半方(柴胡、胆草、生地、当归、黄芩、栀子、楮实子、菟丝子、茺蔚子、枸杞、木瓜、三七粉)。

以上二方均可酌加丹参、郁金、丹皮、玄胡等凉血、活血散瘀之品。

二、在睫状体小带属足厥阴肝经的理论指导下,制定了治疗屈光不正的新法则。

古代医书大多认为远视是阴虚、病在心肾胆,主以六味地黄丸或地芝丸;近视是阳虚,主以定志丸、千里光散、菊花散等,而应用于临床,并无多大效果。

陈达夫教授根据西医解剖学,结合中医理论,认为近视眼与远视眼的发病机理,同属于睫状体小带的气机不利,至使睫状体小带的调节失灵,都要用异病同治之法调整其功能。

他在《中医眼科六经法要》中写道:“若问睫状体小带何以会气机不利?何以会调节失灵者?则是厥阴肝气不舒之故耳,盖西医学之睫状体小带,系隶属祖国医学的风轮范围,故当以补肾调肝之法治之。”

其方定名为屈光不正方(楮实子、菟丝子、木瓜、青皮、茺蔚子、紫河车、寒水石、五味子、秦皮)。

本方是水煎剂,如欲为丸,则当加重数倍。

阴虚有热者,去紫河车,加枸杞子,并可根据病情,选加松节、伸筋草、三七粉等,以舒筋活血。

三、视神经炎及其视神经萎缩

在视神经属足厥阴肝经,肝肾同治的理论指导下,制定了视神经萎缩的治疗原则:即有邪者,必先驱其邪,而后扶其正,以免助邪为害,滋肝的同时,应兼补肾,可用驻景丸加减方。

如系寒邪直中,则当散寒固里,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如系风邪为患,则当驱风开窍,可用陈氏熄风丸;如系风热为患,则当先驱风清热,后再补其肝肾不足。

3


在房水属足少阳胆经的理论指导下,创立了青光眼的治法和新方。

青光眼在中医属于绿风内障,关于发病机理各有所见解。

《审视瑶函》说是头风痰湿,火郁忧思愤怒之故;《东医宝鉴》说是肺肝的病;《目经大成》认为系风痰激烈交攻。

陈达夫教授根据他临床实践研究的结果,认为是属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的病变。不论是虚是实,都是瞳神前面的胆汁神水在起变化。

患者之所以常看见绿色在飞者,系因绿属胆汁之色也,或有瞳神散大,或见红、白色花者,是因胆病连肝,肝风上冲而扰及心肺两脏的关系。

有风故头作眩晕,胆病故少阳经的额角痛牵瞳神,株连鼻隔,病属于实,属于里,故主以新制的青光眼方。

一、急性发作:用陈氏熄风丸,以清热泻火,息风利窍。亦可用龙胆泻肝汤,加麻黄、蛇蜕,以泻肝祛风开玄府。

二、亚急性发作度开角型青光眼早、中期:用沈氏息风汤,以养血而息风。

三、间歇期及晚期:用空青丸,以滋阴泻火而息风。

四、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症:用石决明散,加麻黄、蛇蜕、防风、钩藤;重者,用龙胆泻肝汤,加羚羊角。

4


在黄斑属脾的理论指导下,制定了中心性视网膜炎的基本方:楮实子、菟丝子、茺蔚子、木瓜、枸杞、三七粉、炒谷芽、炒麦芽、薏苡仁、鸡内金。

其方意在补肾滋肝,醒脾利湿,此系常法。

倘为湿偏重兼有寒邪外束,可用麻杏薏苡甘草汤,以宣肺利脾,待寒湿去后,再服驻景丸加减方。

后期渗出多者,可选加丹参、郁金、甲珠、淮牛膝、山楂等消瘀行滞,软坚散结之品。

5


在玻璃体属手太阴肺经的理论指导下,制定了视网膜脱离的治疗原则——大补肺气。

肺气充足,玻璃体就会充实,玻璃体充实后,就有力量来支撑视网膜,使之与色素层紧贴。

根据这一原理,制订治疗视网膜脱离的处方:生脉散加味(南沙参、麦冬、五味子、薏苡仁、木瓜、枸杞)。

根据病情,可选加益气之品黄芪,补肾化气之品补骨脂,活血化瘀之品丹参、郁金、三七粉等。

至于玻璃体混浊,则应根据不同致病原因进行治疗,而总的原则为泄肺金之郁,补肾元(肺肾为母子关系),泻虚热,兼以活血化瘀。

泄肺郁,如玄参、白芨、郁金等;补肾元,如楮实子、菟丝子、茺蔚子、枸杞等;泻肾脏虚热,如寒水石;活血化瘀,如丹参、郁金等。

6


在眼中一切色素应属中医学中的足少阴肾经的理论指导下,制订了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方:楮实子、菟丝子、茺蔚子、木瓜、枸杞、三七粉、炒谷芽、炒麦芽、车前子、五味子、河车粉、寒水石、夜明砂、鲜猪肝。

因视网膜属肝,一切眼中色素属肾,故本应归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两经合病,故应肝肾同治。

从以上学术观点可以看出,陈达夫教授的学术思想是别开生面,独具一格的。既有系统的中医理论作基础,又有现代医学解剖生理知识作指导,并且能够经受临床实践的检验。


本文选自:《陈达夫中医眼科临床经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