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因为工作变动,学妹要搬家。

在搬家前,她特别纠结,不知道要不要一个人住。“从小就没有一个人住过,特别想一个人,但又害怕。”

学妹的心情我很理解。当初,大学毕业后,我也有过这样的犹豫。既渴望独处,又害怕每天回去,等待自己的只有黑黢黢的房子。

但我最后还是决定一个人住。

当时刚工作,为了找个安全的小区,租一房一厅,几乎贡献了工资的一大半,每次交完房租后,剩下的钱勉强够温饱。

当时,不管是同事还是朋友,都说我有毛病。“挣钱不容易,跟别人合租多好。”

事实证明,正是当初对独居生活的执念,让自己爱上了独处,在各方面都变得更加独立,拥有了一个人也能洒脱自在的能力。

独居——快速独立大法

曾在微博上,看到过一张孤独等级图,一级孤独是一个人逛超市,五级孤独是一个人吃火锅,十级孤独是一个人去做手术。

当时看到这张图片后,闺蜜就说,她觉得人生最可怕的事情就是一个人住。

她是个爱热闹的人,哪怕只是楼下买个水果,她都得拉着男朋友才行。

对闺蜜来说,独居就是天方夜谭,“除非别人拿刀架我脖子,要不然,这辈子都不会一个人住。”

往往现实却是,你越惧怕东西,生活总想方设法让你去经历。

去年,闺蜜准备要结婚了,连婚纱都挑好了,相恋五年的男朋友却提了分手。理由是,闺蜜太黏人,他太累了。

这件事,对闺蜜的打击特别大,她甚至都咨询了情感专家,怎么办?结果,情感专家提得建议是,一定要学会独立,这样两个人才有机会复合。

狠了狠心,闺蜜搬进了公司附近的单身公寓,“就是看看一个人住,到底会不会死人。”

一开始,闺蜜极其不习惯,每天晚上回到家,要不跟人微信闲聊,要不轮番给朋友打电话,时不时半夜还发朋友圈感慨,一肚子哀怨。

但没出一个月,关系好的几个人都有点受不了她了,有个朋直言不讳:“如果一直这样子,要想独立,下辈子吧!”

也许,这话刺激到了她,那晚,闺蜜发了条朋友圈“本人已死,有事烧纸”,然后就“消失了”。

从那以后,每次给她打电话,要不在做饭,要不在做瑜伽,总之说不了几句话,就把电话给挂断了。

大半年后,终于约到闺蜜时,她刚从大堡礁潜完水回来,人黑了也瘦了,整个人的状态特别好。

一问她独居的感受,她说了段超级文绉绉的话:“女人呐!一定要过段一个人的生活,这不是为了锻炼生活能力,而是要学会与自己相处,只有能与自己相处愉快的人,才能在与其他人相处中获得幸福。”

说完这段话,闺蜜还不忘补充一句,“我们和好了,赶紧准备好份子钱吧!”

独居后,所有的事情都要一个人面对。凡是能适应独居生活的人,都有一定的独立能力,当一个人变得独立后,就懂得了如何和自己相处。

而和自己相处很好的人,总是有着独特的魅力。

好的独居时光,会让你闪闪发光

前段时间,因为跟舍友起了争执,同事一气之下把舍友赶走了。

一开始,同事还在网上挂租找舍友,看房的人有很多,其中不乏性格温和、好相处的人。

但最后,同事都拒绝了,“合租太累了,算了不租了。”

她把空着的卧室改造成了小书房,在书架上摆满了曾经放在床底下的书。

每次,有人问同事,一个人住无不无聊吗?她的回答都是:“简直不要太爽,工作一天回去,我想怎样就怎样,想放什么歌就放什么歌,根本不用看别人的脸色。”

一个人住的自由,让同事的心情格外好。在她的朋友圈,全是一个人住的惬意,清晨精美的早餐、午后阳台上的绿植、睡前完成的插画……

这和以前的她,判若两人。

私下问她,怎么改变这么大?难道是受刺激了?

结果,同事的一句话,让人哭笑不得:“房租那么贵,平均一天就得100多,我得想办法让这段时间价值最大化啊!”

虽然,这理由很接地气,但不可否认,同事确实改变了很多——以前根本不下厨房的她,开始研究各种美食;以前最爱睡懒觉的她,开始早起看书、写日记;以前在工作上马马虎虎的她,开始报班学习恶补………

但她给我最直观的改变,不是更加独立,而是性格不再像以前那么火爆,变得越来越沉稳淡定,始终都是一切在掌控中的样子。

正如,在《生活大爆炸》中,leonard说过这样一段话:

“那些你独自一人度过的时间,比如组装电脑,或者练习大提琴。其实你真正在做的是让自己变得有趣。等到有一天别人终于注意到你的时候,他们会发现一个比他们想象中更酷的人。”

没有独处能力,独居会让人颓废

看了闺蜜和同事的故事,是不是有点蠢蠢欲动,对独居生活充满了幻想?

别急!因为,独居只是形式,要想变得闪闪发光的,关键还在独处。

在知乎上,有网友这么描述她的独居生活:“每天最痛苦的时刻,就是拿钥匙开门的时候。回去后,就只想瘫在沙发上看电视。什么时候,眼睛睁不开了,才愿意入睡,一周至少有2晚都是直接在沙发上睡着的。”

为什么,同是独居,有人会上瘾,有人却只想逃离。

我想可以用叔本华的一段话来解释,“可怜人体验到的全是独居的不幸,而聪明人喜欢的却是独居的丰富和静谧。”

这里的可怜人和聪明人最大的差别,就是是否有独处的能力。

所谓的独处能力,就是在没有他人的陪伴下,在与自我相处时,有掌控力,不会感到恐慌。

拥有独处能力的人,享受与内心相伴的幸福感;没有独处能力的人,看到的只是无人陪伴的无聊与空虚。

一个人独处能力越强,他的情感就越成熟。

陈果是复旦大学的老师,她教的马哲课,是学校最火的课程,学生都说:“比她漂亮的没她智慧,比她智慧的没她漂亮。”

在国外留学的那些年,大多时候,陈果都是一个人,在一个人的日子里,她有了足够的时间去读书、观察、思考。正是这样大把大把的独处时间,让陈果有了简直与年龄不相符的智慧。

在新作《好的孤独》中,陈果写过这么一段话:“当我们真正体验到了孤独的美好,我们才真正学会了品味自我;品味自我才能品味生活、品味生活中的他人,孤独令我们更懂得生活,也更珍惜人。”

比起独居,你更该学会独处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想独居确实很好,但不是人人都有条件一个人住。

有个朋友,一直都想从家里搬出去,但每次一说要搬走,她妈妈就不愿意了,甚至还会又哭又闹,直到结婚了,她都没有独居过。

有时,她也会说,这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但是,在我看来,跟独居相比起来,独处更高级。

有的人,看似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走路、一个人生活,但他并不是在独处。外界稍微有点风吹草动,他自己就先乱了方寸。

有的人,即使身处闹市中,但是一副从中抽离的样子,不会因为外界的喧闹打断自己的思绪。

曾在一次访谈中,李安说,年轻时,他很享受每天往返4个小时的通勤过程,一个人在车上的时候,不管车厢多么拥挤,他都是在独处。

随时随地能够独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李安独处的高级境界。

小儿子李淳也曾说过,他常常会看到爸爸在出神思考,小时候一家人还住在两室一厅的房子里,爸爸没有书房,他就坐在餐桌边写剧本,“眼睛望着窗外的不知道什么东西发呆,好像灵魂出窍。”

如果有条件,在年轻时,可以尝试一次独居,因为一个人的时光可以教会你独处;但是如果条件不成熟,那么即使不能独居,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去实现独处。

正如陈果所说,“独处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层心境。不必去刻意寻找一个偏僻的角落,独处本来就是自我心灵的诗意栖居。”

独处,让你变高级

周国平曾说,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能力……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

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卡耐基曾说,要想发现自我,每天都要为自己安排独处的时间。

导师是一个活得很通透的人,她不爱热闹、不爱合群。

以前上学时,常常能看见她一个人在操场散步,时而眉头紧锁、时而会心一笑。一开始,还有人在私底下讨论,导师是不是离婚了,要不然怎么总是一个人。

后来才知道,导师不仅没有离婚,她跟丈夫的感情还相当好。在丈夫眼中,任何人都没有她有魅力,两人的爱情常被人说是范本。

在私下,导师也曾分享过她的一个秘诀——给自己留有时间去成长。

每个月,导师都会跟丈夫做一次短途旅行,但与其他夫妻不同,他们是同时出发去不同的地方。

每次结束旅行,在两人的相互分享中,导师觉得他们俩靠得更近了,两人的感情更好了。

“独自旅行是独处的最佳方式,每个月的独处,是我们爱情的保鲜剂。”

世界这么匆忙,我们每天都忙着生活、忙着工作、忙着与形形色色的人相处。但我们并没有给自己留有时间,我们知道身边朋友们的性格,知道在他们难过时如何安慰、开导他们。

但是,很少有人能有机会,跟自己好好相处,好好听听自己的心里话。

从今天起,试着一个人的时候,让自己把注意力专注在当下。

比如,一个人在吃饭,那就认认真真吃完它,感受饭菜每次咀嚼时的口感、味道;一个人坐车,那就看看一下车窗外一掠而过的景色;一个人在家的话,放首奔放的音乐,在黑暗中尽情扭动身体,跳支随心所欲的舞。

………

去感受脱下“面具”后的自如吧!感受独处带给你的快乐吧!也许,你会发现,即使世界纷扰,你的心正越来越安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