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广泛借鉴京昆和评弹的唱法,在程派“真声假一点,假声真一点”的理论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的特色:嗓音明亮宽广,细腻传神,唱腔俏丽多变,表演富于激情,创立了越剧“傅派”。她重视收放开合与花腔的润色,唱腔美若呖呖莺声,被誉为“金嗓子”,“越剧花腔女高音”,所创立的“傅派”唱腔是越剧花旦中的重要流派。

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越剧艺术界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许多青年艺术家开始对越剧表演艺术加以革新,涌现出多位影响深远的越剧大师。她们开宗流派,将越剧的唱腔和魅力传承了下去。如今,70多年过去了,她们的舞台表演仍是戏迷们心中无法忘怀的经典。袁雪芬、范瑞娟和傅全香正是从40年代一路走来,执着于越剧艺术70年的三位大师。

袁雪芬——创 “尺调腔”

从1942年以来,袁雪芬率先提出建立正规的编导制度,吸引新文艺工作者来参加越剧改革,从而在声腔艺术、表演艺术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特别是创立了后来作为越剧主腔的“尺调腔”。袁雪芬唱腔旋律淳朴,节奏多变,感情真挚深沉,韵味醇厚,委婉缠绵,声情并茂,被称“袁派”。在表演上,她重视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的写实主义表演特点。

范瑞娟——创“弦下调”

从1944年开始,范瑞娟投入到了“新越剧”的改革中。她与琴师合作,大胆吸收京剧反二簧曲调,首创了优美、抒情的“弦下调”。她的唱腔中的“弦下调”规范,又独标一格。范瑞娟唱腔淳朴滋实,稳健大方,热情内涵,旋律华采,拖腔丰富,咬字坚实,发音宽厚,具有男性稳健、轩昂的气质。演唱时从不追求单纯的舞台效果,而是致力于深入开掘角色内心的思想感情。范瑞娟创立了越剧流派中的“范派”艺术。

傅全香——创“花腔女高音”

傅全香从1940年在新戏《恒娘》中扮演恒娘而声誉鹊起。她广泛借鉴京昆和评弹的唱法,在程派“真声假一点,假声真一点”的理论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的特色:嗓音明亮宽广,细腻传神,唱腔俏丽多变,表演富于激情,创立了越剧“傅派”。她重视收放开合与花腔的润色,唱腔美若呖呖莺声,被誉为“金嗓子”,“越剧花腔女高音”,所创立的“傅派”唱腔是越剧花旦中的重要流派。

《情探》中“行路”一场的唱做念舞,是傅派艺术最具创造性的精品。戏中傅全香运用四尺长袖,边歌边舞,表现出敫桂英美丽动人的鬼魂形象。其中一段“弦下调”唱腔,声情并茂,宣泄出人物满腔哀怨、悲伤之情,成了傅派唱腔的精品。

路径:点播——孝乐神州

(责编:方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