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和他的爱臣魏征之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事情?魏征是历史上有名的忠臣,敢于直接谏言皇帝的过失,哪怕惹怒君主,被杀头,心中的正义也不会消失,他是一个正直的人。魏征活着的时侯,唐太宗把他当作一面镜子,用来照出自己身上的不足;魏征死后,李世民万分悲痛,停止上朝五日,来悼念他。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唐太宗如此癫狂,在魏征大人死后没多少天就亲自砸掉他的墓碑,更解除了自己女儿和其长子的婚姻?我们感到费解。

一代明君,一朝重臣,揭秘不为人知的秘密

关于这样的举动,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曾经由魏征提携的官员失职,李世民就因此迁怒到了魏征。另一种说法是魏征对皇帝的谏言让史官看到了,史官记录到史册里,影响了皇帝的声誉。

魏征是一个直性子,想说的话直接就说,也不委婉地表达,丝毫不给皇帝留面子。皇帝表面上很喜欢魏征,但实则对他也怀恨在心。皇帝长时间内心积压的不满终于一次性爆发,演变成了挖坟掘墓,一发不可收拾。我们一直说,李世民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他让自己的臣子可以畅所欲言。魏征仿佛是有了“免死金牌”,对于国事他像诸葛亮一样执笔江山;在唐太宗的家事上,也是密切关注。只要有他认为不合时宜的事情发生,魏征就会张口批评。

一代明君,一朝重臣,揭秘不为人知的秘密

史书中记载,魏征在朝为官十多年中,规劝皇帝多达二百余次。魏征在贞观之治上所做的贡献是不可抹去的,唐太宗能够被称为一代明君,魏征的多次冒死劝谏都有很大作用。可是,魏征管的过多,导致皇帝没有一点自己私密的空间,李世民很多的想法都被魏征否决。皇帝脸上很没有面子。皇帝作为天子,最在意的就是自己的面子,一个市井的百姓都重视面子,何况是天子。他统治了天子,却被一个人踩在头上,是很不满意的。魏征比皇帝大了二十多岁,二人在很多事情上都是有偏差的,皇上的思想新潮前卫,魏征的想法有比较落后,很多时候皇上冒险的决策魏征都会阻挠,双发之间必然存在着矛盾。皇帝甚至大喊,我总有一天会杀了你!而推荐的官员失职和谏言被史官记录只是一个导火索,引燃了李世民心中积压已久的不满而已。

一代明君,一朝重臣,揭秘不为人知的秘密

对于魏征墓碑的所在地,考古学家也是众说纷纭。相传,他的墓在虞城县魏堌堆村的东北地带。这是一处特别荒凉的地方,与他的老家也隔着很远。他早年跟随李世民打仗时,曾路过虞城,走到一片沼泽前,被一只猛虎拦住了去路,李世民年轻气盛,拿出弓箭准备射死这只老虎。此时魏征拦下他,用天象之说告诉皇帝,此地人杰地灵,如今遇到猛虎,猛虎又是万兽之王,这是要打胜仗的预兆,千万不能杀死他。李世民听后心里特别喜悦,杀猪宰牛,犒劳士兵,又款待了这只猛虎。第二天,这只猛虎绝尘而去。果不其然,李世民此战大捷。不久后,李世民完成了统一国家的重任,而魏征却因为年老而病死。皇帝特别伤痛,就把魏征的尸骨埋在此处,用来纪念他。

一代明君,一朝重臣,揭秘不为人知的秘密

魏征墓还有一个地方是在张旺村。魏征忙于朝廷的公务,忙于为国家做贡献,很少把心思放在家庭上。他在朝廷里取得了成功,但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却是失败的。他对他儿子说的话、要求的事,他儿子总是忤逆他,从来不把他的话放在心上。魏征想死后埋在高山上,看着自己为之付出一生的事业,可他担心儿子不听他的话,就对他说,想让自己去一个清白灵秀的地方。他的儿子想一定要完成父亲最后的遗愿,极力寻找最适合的地方,最后发现了张旺村的薛河河道。魏征安葬在此地后,发生了很神奇的事情。即使魏征的墓碑在河道里,但是河水却从来没有漫过过他的墓碑。李世民也给了他的儿子一笔钱,让他好好修缮魏征的墓碑。魏征的墓碑到现在也保存得很好。他的墓碑旁边有一个大水塘,一到夏天,满园的荷花就会盛开,还有茂盛的蒲苇。我想说这个地方真的是选得太好了。我们知道蒲苇代表的是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这和魏征很像,魏征坚持不懈,始终不渝地在李世民身边履行劝谏职责,一生为了国家,为了人民。

一代明君,一朝重臣,揭秘不为人知的秘密

至于哪个墓碑里真的放着魏征的尸体,其实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我们真实地了解到了魏征这个人,知道了他这一生所做的贡献,受人尊敬,让人膜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