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散一捻金一贯煎 方剂起名有讲究(一)

在繁多的中药品种中,很多中药药名的背后都有着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还有些药名的产生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民间故事。可以说,各个中药名称的由来,就是一部中药的文化史。其实,中医方剂与中药一样,它们的名称也是十分有讲究的。

一字散一捻金一贯煎 方剂起名有讲究(一)

方剂是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宜的药物,酌定用量,确定适当的剂型和用法,妥善配伍而成。方剂的组成既不是随意的药物的堆砌,从方剂的形式上看,它只是一些药名、药量、剂型的直接记录,但其内涵却非常丰富。而且大部分名称也都是具有特别含义的,今天我们就先来看看由数字“一”开头的方剂吧。

【一字散】

一字散一捻金一贯煎 方剂起名有讲究(一)

一字散出自《济生方》,以雄黄、细辛、川乌头为末,姜汁或清茶调服。用于风寒之邪侵袭头部所致之头痛经久不愈,时发时止的头风症。有袪风止痛之功。

“一字”者,古时服药时用汉代五铢钱币炒取药末,填去一字之量。

方中雄黄辛温解毒;细辛袪风止痛;川乌头温经止痛。三药相合,有袪风止痛,温经散寒等作用。服后可使风寒去而头痛止。因方中诸药皆为有毒辛温之品,故服用量不宜过大,每用“一字”(约相当于今0.5 至1克) 即可,所以叫作“一字散”。

【一抹金】

一字散一捻金一贯煎 方剂起名有讲究(一)

一抹金出自《证治准绳》,以藜芦、蛇床子、红丹、硫黄、赤石脂、明矾、五味子、黄柏、轻粉诸药组成,共研细末,用生猪油调成软膏,或用清油调擦患处。用于治疗小儿遍身生疮、溃烂、燥痛,脓汁不下等症。有清热败毒,排脓敛疮之功。

“一抹”,这里指用法,是将药膏涂抹患处;“金”是言方中有红丹、硫黄、赤石脂、黄柏等药,研细后颜色呈金黄,酷似古代作货币使用的黄金。又因本方功效卓著,外用治疗皮肤疮疡很快就能见效,“金”喻贵重之义,故名曰“一抹金”。

【一贯煎】

一字散一捻金一贯煎 方剂起名有讲究(一)

一贯煎出自《柳州医话》,以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诸药组成。用于肝肾阴虚、肝气不舒之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弦虚;及疝气瘕聚等症。有滋养肝肾、疏肝理气之功。

“一贯”,“即以一理贯串于事物之中”。(《辞源》)《论理 里仁》云:“吾道一以贯之”。本方用一味疏肝药川楝子以调肝木之横逆,配入大队养阴药之中,寓疏于补,肝肾同治,是滋阴养肝,疏肝开郁的常用方。既符合肝肾同源的医理,又暗含滋水涵木的契机。魏玉磺认为:“可痛治吞酸疝瘕一切肝病”。本方贯串滋水疏肝一法治疗多种肝病,故名“一贯煎”。

【一捻金】

一字散一捻金一贯煎 方剂起名有讲究(一)

一捻金出自《古金医鉴》,以大黄、槟榔、黑牵牛子、白牵牛子、人参诸药组成,共为细末,每服一字,蜜水调下。用于小儿风痰吐沫,气喘咳嗽、痰涎壅盛、内热积滞、停食停乳、肚腹膨胀、一思饮食、二便不利等症。有消积化痰、通肠利便之功。

名“小儿一捻金”。小儿体质娇嫩,脏腑薄弱,易罹病患。本方既治风痰外感咳嗽,又疗内伤腹胀纳差,内外通治,实为医小儿疾病万全之方。“一捻”者,言其用手指捻取,每服一字(即汉五铢钱淹没一字的药量),谓份量很轻;“金”者,是形容其效果可靠,非常贵重。有只用少量药物,可奏奇效之意,故名之。

免责声明: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