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指这是一种容易发生的现象,并不是说,当局者就一定迷,旁观者就一定清。

当局者迷时,会陷入其中,丧失综合思维,视野变窄。这样,就会只注意到了局部的利益,太关注个别的目标等等,所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都是其表现形式。这样的情形,那怕是在智者身上,也会发生。而旁观者,相对超脱,则能一眼看清。这就好比,当局者在河中游泳,不知道前面有旋涡,而在岸上的旁观者,那怕他连游泳都不会,却能在高处,一眼就看出危险一样。

避免的方法是,当局者在其中时,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综合思维,时不时冷静一下,想想需要关照到的各个方面,然后审时度势,当进则进,当退则退,事先谋划好几条关键的红线,不可超越,就会比较好一些的。

如果咱们看到别人在局中无法自拔时,不好去嘲笑,就应伸出自我的手去帮忙他,正因他在局中看不清,而你可看清。莫要去嘲笑,正因你们二个可能同在一个更大的局中,你们携手互助,在局中闯出一番天地之后走出局敌一个旁观者,继续走在人生的道路上。

咱们人生的道路上,有时会成为一位当局者,有时也可能会成为一名旁观者,当咱们作为当局者时,咱们能够利用它来完成一件件的事。当咱们作为一个旁观者时要始终持续一颗平和的心来观察自我所做的事,在别人求助时,伸出自我的双手。

2、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吗?

有的时候,当局者未必就迷。其实他也知道,也清楚。或许是因为心中的执念,或许是因为种种原因而放不下。他们其实是最清楚的,因为那是他们的亲身经历。自己的事自己清楚。所以我们也就不要老是去说什么当局者迷。因为不同此身,不知其苦。

子非鱼,又岂知鱼之乐,你非我,安知我之苦。

旁观者清吗?你没有去亲身的体会,没有那细细的咀嚼,又岂知其中滋味?他们的确清,事不关己,高高吊起,烦的不是他们,累的也不是他们,当然就清了。

不要老是一味的希望别人按自己的思想去走,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都是孤单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想,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别人身上。

别老是把“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挂在嘴上。每个人都是他人的局外人,也都是自己生活中的局中人。

3、

我们经常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以此来规劝那些身处迷局的人。我们以为我们超脱于事物之外,所以能看清事情的真相,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每个人都有多面,在不一样的人面前展现出的自我是不一样的,但是外人对我们的印象就停留在面向他的那一面上。所以,外人眼中的自我,并不是真正的自我。外人眼中的旁观者清,也未必是这样。

对于每个人来说,别人对我们而言都是单一故事,我们之于别人也都是单一故事。就像我:

有人认为我是理智冷静的,其实我是直觉型的;

有人认为我是坚强独立的,其实我没那么坚强,很多事我还是很怕,不敢一个人做。

有人认为我是用心主动的,其实某些方面我很被动;

我认为我是成熟的,但是大学宿舍的姐姐们认为我幼稚的很;

我们都认为我们理解一些人,理解这个世界,其实我们只是看到了其中的一面,都是获得了一个单一的故事。

所以,并不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真正能了解这个局的只有我们自我,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发现我们的另一面,跳出我们眼中固有的自我来看待最全面的自我。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吗?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吗?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