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盛公原名三道河,在清代属蒙古阿拉善旗和硕特扎萨克亲王封地,乾隆年间,盖了乔家大院的那位晋商乔致庸,在垄断了包头市场后将商业帝国扩张到阿拉善,在三道河开办了以经营油坊生意为主,兼为盐驼古道上的商号提供银票服务的商号“三盛公”,随着商号的影响日渐增大,这个地方就被称为三盛公,三道河的老地名反而被渐渐遗忘了。

1958年,巴彦淖尔盟合并了河套行政区,将盟公署移驻三盛公,改称巴彦高勒镇,三盛公这个地名被从此从行政区划上抹去。但是,水利部于1957年在磴口县境内选址规划黄河水利枢纽,并定名为“三盛公水利枢纽”,三盛公的名称就这样得以延续并享誉世界。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于1959年6月5日开工建设,1961年5月竣工,参与建设的除了两万多名水利建设大军,还有数万河套灌区的民工。当时是新生的共和国历史上经济最困难的时期,水利枢纽的建设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当年参与总干渠施工的民工、老模范武玉良回忆起当年的艰难困苦和坚定信念仍不胜唏嘘。

武玉良讲述开挖总干渠的故事

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竣工时是亚洲最大的、黄河上唯一的以灌溉为主的一首制大型引水平原闸坝工程,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特大型自流区源头枢纽工程、国家水利建设的重点工程,被称为“万里黄河第一闸”,“北方都江堰”。三盛公水利枢纽就位于黄河最大的“几”字弯头,在这里黄河水是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三盛公水利枢纽很好地发挥了调节水量的作用,根除了内蒙古河套地区的水旱灾害,成就了“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经典。

三盛公水利枢纽同时兼有交通、发电和旅游等多种功能,三盛公黄河大坝使黄河两岸天险变通途,还保证了包头市的工业用水,不再因枯水季节水量小而影响生产。三盛公风光秀丽,也是唯一可以观看到黄河冰凌景观的地方,还造就了磴口地区180多个百亩以上的湖泊,使磴口县赢得了“百湖之乡”的美誉。目前,依托三盛公水利枢纽和磴口湖泊景观的黄河三盛公水利风景区规划总面积129平方公里,现已建成的主景观区8.3平方公里,迎接着八方来客领略共和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壮举和美丽黄河。

壮美黄河行——没有三盛公 哪来华莱士瓜香

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位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是亚洲最大的、黄河上唯一的以灌溉为主的一首制大型引水平原闸坝工程,堪称“万里黄河第一闸”,兼有交通、发电和旅游等多种功能。

69岁的武玉良是巴彦淖尔市级劳动模范,四十多年前,正值青年的他也参与了三盛公水利枢纽的建设。“那个时候经济实力不够强,全靠人工,我们全村的青壮年全部出动挖渠,一天干十三四个小时,一铲一铲的挖。”如今,他已经是磴口县华莱士瓜的种植大户,经黄河水浇灌的华莱士瓜口感甘甜,享誉全国。“没有三盛公,就没有我们的华莱士,”武玉良说。

(来源:微磴口)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