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迄今为止影响最深远,伤亡最惨重的战争,人类在1939年9月1日到1945年9月2日长达6年的时间里,共付出了超过7000万人死伤的巨大代价。而作为二战中人员伤亡最惨重的国家,苏联的军队和平民伤亡达到空前的4200多万人,其中苏联红军阵亡和失踪人口超过916多万人,负伤人数达到1520多万人。

胜局已定却伤亡巨大?为何苏军在二战后期的伤亡如此惨重?

从1941年6月22日轴心国闪击苏联开始,苏军就在苏德战争中承受着巨大的伤亡,战争开始后的前四个月,苏军损失军队超过300万人,其中基辅会战被俘人数超过66万,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被俘人数的最高纪录。

在苏德战争前期,苏德双方士兵的战损交换比达到了空前的5:1以上,也就是说德军每阵亡一人,苏军至少要付出五个士兵的生命。

幸亏战前的苏联人口已经达到1.9亿的庞大规模,这使得苏联在战争前期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后,最终顶住了德军的进攻锋芒,并展开了艰苦的反攻。

胜局已定却伤亡巨大?为何苏军在二战后期的伤亡如此惨重?

不过苏军的反攻并不顺利,从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胜利,到1945年杀进柏林,苏军在反攻的道路上,虽然军队素质不断成长,将战损比下降到1:1甚至更低,但相比于美英等国盟军,苏军的伤亡仍然惨重。

反攻的两年时间里,苏军平均每天阵亡2500多人,其中解放波兰阵亡60万人,解放匈牙利阵亡14万人,最后的柏林战役则阵亡8.1万人、负伤28万多人。

那么,为何苏军在战争后期的伤亡仍然居高不下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胜局已定却伤亡巨大?为何苏军在二战后期的伤亡如此惨重?

1、苏军的指挥艺术

一直以来,苏军不重视生命的指挥艺术一直广受诟病。

虽然是传统的欧洲国家,但苏联作为共产主义国家,有着东方文明“战死光荣,投降可耻”的传统思维,这似乎从本质上就决定了苏军军队比美英等国军队更不注重伤亡。

在苏德战争期间,无论是前期的防御还是后期的反击,集体主义永远高于个人主义,战略目标和整体的战役部署永远超出士兵的伤亡数量,因此,苏军很多时候的进攻几乎是不计伤亡的。

再加上由于30年代的大清洗,使得苏军整体素质断崖式下降,在面对装备精良的德军时,苏军一溃千里,损失惨重,苏联不得不征兆大量少受或者根本未受训练的新兵上阵。而这些新兵最大的作用就是以伤亡迟滞敌人的进攻锋芒,其伤亡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独特的体制决定了苏军无论是防御还是反击,伤亡都非常惨重。

胜局已定却伤亡巨大?为何苏军在二战后期的伤亡如此惨重?

2、德国的至死不渝

作为德国的头号敌人,东线自二战开始以来就是德国的主攻方向,这一点直到柏林战役都从未改变,整个二战期间,德军的80%以上军队都被布置在东线战场,苏军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虽然美英盟军不断支援苏联,并轰炸德国的工业基地进行牵制,甚至在1944年在诺曼底开辟了第二战场,但德军始终没有改变东线优先的既定战略,双方在东欧是真正的杀红了眼。

因为意识形态的水火不容,加上对苏联人的蔑视,德国对苏军的残酷程度远超对美英等国,这使得苏德双方即便战争形势逆转,也依然进行着异常惨烈的厮杀。

到了战争后期,德军明知战败,但惧怕苏军报复的他们为了生存,也不得不选择拼死抗争,这也对苏军造成了异常惨重的伤亡。

胜局已定却伤亡巨大?为何苏军在二战后期的伤亡如此惨重?

3、苏联的臭名昭著

作为法西斯国家,德国毫无疑问是无耻的侵略者,但作为“解放者”的苏联,对东欧人民而言也好不到哪里去。

1929年8月23日,苏德秘密缔结《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确定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随后两国于1939年9月瓜分了波兰,随后德国横扫西欧,苏联则趁机在东欧疯狂扩张,缔造所谓的“东方战线”。

1939年11月,苏联入侵芬兰,虽然惨胜,但仍夺取了贝柴摩、萨拉以及卡累利阿地峡地区;1940年3月,苏军开进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被迫加入苏联;1940年6月,苏军夺取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地区。苏联此举直接导致芬兰、罗马尼亚等国加入轴心国,成为消灭苏联的急先锋。不仅如此,波罗的海三国以及乌克兰境内反抗苏联的斗争从未停止,这些游击队有力配合德军,也是导致苏军在战争中伤亡惨重的重要原因。

胜局已定却伤亡巨大?为何苏军在二战后期的伤亡如此惨重?

因此,苏军在苏德战争后期的巨大伤亡并不奇怪,不过相比于苏德战争前期的窘况,苏军在战争后期的伤亡已经少了太多。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