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优秀项目案例

  

  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小学生科技中心2007年10月成立,气象科普教育活动也历经10年的发展。每学期科技中心都会迎来沙河口区35所小学4—6年级学生为期2天的活动,活动由科技中心安排,上报教育局,并与各学校共同进行课程管理。

  活动概述

  气象科普课程是沙河口区小学生必修课之一,活动主题内容有:气象观测、小实验——小雨滴诞生记、雾霾防避DIY、气象灾害防避、气象游戏设计等。每周安排1428课时,安排全区34所小学的1个班级进行气象科普教育,中学采取的是利用假期轮流进行体验式气象活动。全区多所幼儿园的孩子每个学期也轮流到科技中心接受气象教育。

  设计思路

  科技中心的气象科普教育主要是借助校园气象站这个载体与平台,向全区中小学生传播气象基础知识,传授科学方法与技术,提高他们应对气候变化和避险防灾的能力。具体地说,是针对不同年龄学生,利用一些气象观测必需的器材和活动器具,进行课内或课外的气象科学学习与实践,可以是气象观测与记录,可以是气象对生活、物象等影响的探究活动,还可以是与时俱进的学会防避和应对多发的气象灾害等活动形式。

  实施条件

  硬件设施 2007年10月,科技中心校园气象站建成,包括3大观测系统——自动气象观测系统、人工气象观测系统和模拟气象观测系统,是集科普和科技教育于一身的校园气象站。10年间,科技中心又在原有基础上新增添了太阳能发电装置、风力发电装置、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和噪声测试系统,还自己安装、调试了的翻斗量筒式雨量计等硬件设备。大连市气象局还为中心安装了大连气象城市站点的观测设备。这些硬件设施为学生进行气象科普探究提供了实践的平台。

  软件建设 中心在硬件建设的同时,还积极联系大连市气象学会,并聘请专家作指导,打造了过硬的师资队伍,开设了多项主题活动气象科普教育课程,创立了别具一格的气象科普教育课程体系,编写了气象科普教育校本教材。

  实施过程

  第一环节:认识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探究天气现象形成。在认识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的同时,设计课堂中的小实验,指导学生做简易的分析云雨形成过程的探究模拟实验、龙卷风形成实验等,为学生揭开天气现象形成的神秘面纱。

  第二环节:区分灾害性天气,学会防灾避险。利用中心的气象资源让学生了解各种天气现象可能会带来的气象灾害,分析每种气象灾害的危险性,让学生通过表演、体验、竞赛等方式学会气象灾害的防避常识。

  第三环节:理解大气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倡议保护环境。面对极端气象灾害频发的今天,让学生了解发生大气环境变化的人为因素,从而警示他们要保护环境,鼓励学生学会低碳生活。

  第四环节:设计制作实践活动。设计“制作气象书”“设计气象游戏”“防灾手册DIY”“设计气象书签”“风向标、雨量器等的制作”等实践活动环节,让学生学习气象知识,进行创意设计。

  活动特点

  受众面广

  每学期为沙河口区54所中小学校的几万名学生服务,寒暑假期间,服务对象还包含了沙河口区以外的学生。此外还包括学龄前幼儿和社区居民等不同对象。

  学习方式新颖

  分层式学习 中心的科普活动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计了满足孩子们不同个性特点和不同学习需求的学习方式。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设计了符合幼儿园小朋友的科技探究活动,用画笔描绘天气符号,在模拟气象灾害的游戏中了解气象灾害的防御。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内容比较简单,如“认识天气符号”和“防灾手册DIY”等;中年级学生以“探究天气现象形成的实验”和“制作气象书”等实践活动为主;高年级学生则以“制作气象观测仪器”和“设计气象游戏”等实践活动为主。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无论是探究天气现象形成的实验,还是实践设计活动,都是在学生实际操作和制作的活动中以小组讨论分工协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创新性实践活动的开展 教师启发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把所学的气象知识应用于气象书和气象游戏等的设计活动中,对于学生是一种实践创新学习。

  ★基地简介★

  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小学生科技中心于2007年成立。成立伊始就确立了“情趣、启迪”的办学理念,把“提高学生科技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作为培养目标,不断探索与实践,自行开发了8个类别20余项探究体验式必修和选修课程,形成了体验与感悟、科普设计与制作、科学研究与探索3大模块,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3大领域;在自主开发活动课程的同时,科技中心非常重视品牌活动课程建设,先后打造出气象、环保、消防、国防、海洋科学、交通安全教育、机器人等一批颇具影响的品牌活动课程。科技中心成立至今,始终坚持对社会免费开放。每年到科技中心参观体验的学生及居民达12万余人次,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辐射引领作用。

  

  中国科技教育

  cnstedu

  欢迎订阅与分享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