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爷捏着十块钱准备付账:“在这家买了十五年了,小孙子也爱吃!”德盛炸鸡腿到今年开了十六年,像王大爷这样的铁杆粉丝不在少数。

他们对洋快餐里的炸鸡浅尝辄止,语气里有天津人特有的不屑“那个都不行,吃鸡腿还得是介儿的”。而排队一小时的源动力,除了便宜就是能把路过行人都拉回来的老味儿。

十六年来,德盛炸鸡腿的每个中午都是这幅光景。

排着排着,就习惯了。

“大概八小时都在排队”

经常路过图书大厦那条街的人对它多少都有点印象:排队,每天排队,中午排完晚上排。开始的那几年,只有在周围的上班族和居民给它捧场,时间久了也有不少人开着车来一睹它的芳容。

说实话,越是抱着能吃到人间美味的念想来买鸡腿吃的人,最后越是会败兴而归。最适合下班之后捎一袋兜子回家吃得盆满钵满,第二天未必还想吃,但几个礼拜之后,就又顺着香味加入了排队的大军。

卖完这些,大概只需要十五分钟。

德盛炸鸡腿很幸运地开在十字路口上,下班时候的如织人流它自然分了一杯羹。

与火锅不同,炸鸡腿在人们的心目中几乎没有季节性。冬天晚饭用油脂补充热量,夏日遇到冰啤酒又变成了头等棒的下酒菜,这种满足感四季皆宜。

慕名而来的年轻人、买了无数次的老人家、想给家里加菜的中年人,队伍排得永远有声有色。就连午间行色匆匆的上班族路过都会拉住同行的伙伴:

“要不要啃个大鸡腿再吃饭?”

这跟麦叔叔是两个次元的事情

“虽说大家都是炸鸡 吧!”

店里的小哥每天要重复这个动作上千次。裹好面糊的大鸡腿轮番被丢进油锅里,炸好之后摩擦起来会发出沙沙的声音。

怪不得人们都说饿急了路过一口炸锅会迈不动腿。滚油炸鸡腿不让鼻子有一秒喘息的时间,那个香啊,几百米之外都能闻到。

每只鸡腿都要用保密酱料腌制一整天才能下锅,店面装修可以将就,但这事先准备要下的功夫可是万万将就不得。平铺也只勉强装得下六七只,油锅不再沸腾就轮到大铁盘上熙熙攘攘。

如果看上面的图你还感受不到它有多大。

21块8一斤,我们买的这只14块。

也算自拍神器了。

教科书般的金黄酥脆,花大力气掰开它,里面白嫩细滑的肉顺势露了出来 ~ 赶紧撕下一块鸡皮呼着气塞进嘴里,咔哧咔哧满是油盐的香。

鸡肉自然不用说,吃到才知道小哥诚不欺我,果然是腌过一天味道才会渗到骨头缝儿里面去。嚼起来已经没有任何纤维感,白白的大腿既有椒盐味又有鸡肉自身的鲜,是一种在别处找不到的过瘾。

十块钱三个不可撼动

“第十七年我等你!”

多年来德盛炸鸡腿只有四种产品,炸鸡腿、琵琶腿、鸡柳和鸡排。整齐排成一列,也不用担心冷掉,买的人太多,冒着热气的时候已经卖光了。

“鸡腿十块钱三个”,拜托谁能抗拒这句话...老板把它印在招牌上当成最铿锵有力的slogan,事实证明果然屡试不爽。十块钱打车都只能跑一公里,在这里买三个鸡腿,举着从图书大厦到南楼还没啃完!

讲道理,十块钱三个的琵琶腿已经很大了,怪就怪它被放在大鸡腿旁边多年来都无法为自己正名。

如下图所示,老板都没有心思为自家15年的老店定制一套工服。海河拉面馆在哪里我并不知道,只知道它莫名其妙地被带了一波流量...

老爷爷说,家里的小辈更喜欢吃鸡排,今天孩子要来就买好备着。想想也是,小朋友们更喜欢吃容易入口的东西。冬天五六点钟放学的当口,经常能看到等车的中学生大肆咀嚼鸡排,呼出的哈气让眼镜蒙上白雾也顾不得停下来擦擦。

鸡排不仅大而且很沉,吃完一个晚饭肯定是要报废的。对炸鸡排痴狂的人都知道,真正的好料你在正新和第一佳找不到,能在居民区旁边站稳脚跟的才是真英雄。

小哥切鸡排手起刀落快如闪电,期间还发出清脆的咔吱声。看他切鸡排有种鞋子踩进雪地里的感觉,绵密又爽利!

等真的吃到嘴你就会懂这里的鸡排重点并不是大,而是肉厚。外面与其说是面糊不如说是脆壳,只有薄薄一点厚,盖在鸡肉上简直天造地设。

拍完照已经是下午一点,店里的小哥哥刚刚有喝口水的工夫。我跟他聊了几句,问他每天这样炸,还吃得下去炸鸡吗?小哥倒也耿直:

“吃啊,咋不吃呢,好吃多吃。”

德盛炸鸡腿杵在这个路口已经十六年了,炸鸡卖了几万斤,风里雨里想吃炸鸡的时候来这里就能找到它。有些人跟着它一直吃了十六年,自己吃过好吃带着老婆和儿子吃,等儿子有了儿子,孙子来爷爷家的第一件事又是吵着吃炸鸡。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