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看了您今天谈论过年的文章,我也想和您聊聊过年的感想。年三十的晚上想到,过了年我又老一岁了,突然觉得,人们都在庆祝自己离死亡又近了一岁,所有人都离死亡近了一年,可人们都没想这个问题,而是欢天喜地地在庆祝……我感觉挺悲哀的,这次过年给我的感受就是这俩字:悲哀。因为这种状态,我连人都不想见了,能免的应酬全免了。我是不是这样子也是有问题的?”学生在年制中问。

我说:“这些是事物的本质真相,你这里面的状态一半是对的,一半是不对的。你能看到事物的本质是好的,这是对的;但是知道生命的本质,知道时间匆匆,却只陷于悲观消极中是存在问题的,想想该怎么做更好一些?”

她想了想说:“抓紧时间修行,珍惜缘分,与人为善,不枉此生。”

“对啊,这才是看到本质真相之后应该努力到达的状态。世人认为佛法悲观,总是告诉人人生无常、人生本苦、轮回皆苦扫人兴,活着就应该及时行乐精彩淋漓才是积极,其实这不过是一种人生得意须尽欢、对自己灵魂不负责的态度,看似乐观,这乐观的背后却是掩耳盗铃的自欺,眼光短浅,此生只顾眼前及时行乐,不修行不为更长远的将来(来生)打算、不信因果,万一真的有轮回呢?到那时是否悔恨莫及?佛法告诉人的是有漏世界无完美,无常之下苦是生命的本质,但是这种告知本质是一种警醒,让人们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思维和行为的衡量点不但要贯穿此生,还要思量后世,因为相信因果而更谨慎、执善,而不是为了让人们从此悲观消极。其实真正相信这种理念的人只会活得更好,为什么?一是因为对生命和生活本身有了更合理的期待值而减少了不必要的失落和挫败,不会盲目的认为人生就是来享福、享乐的、自己是幸运儿,然后被现实挫得面目全非;二是因为相信有来世而减轻死亡代表着消失的惶恐,也因为相信有来世而更珍爱资源、谨慎对待世人和世事。在我看来,俗念是积极的悲观,因为眼光短浅;佛法是悲观的积极,因为看透本质而推动对生命负责。

其实一个可笑的现象是,那些坚信唯物主义、坚信科学不相信轮回的人,他们仍然为了帮子孙后代囤积更多财富而终生劳役——如果你真的认为相信人死了灵魂也彻底消失归于尘土,那一旦你离开人世,子孙后代还与你何关?你为他们那么着紧做甚么?

最大的无明,莫过于固步自封之下的坚定,不愿意对一件事物进行了解、不愿意接纳新的观点,盲目的认为自己所相信的就是绝对正确的,却不曾细细推敲自己思维中存在的自相矛盾。确实,固步自封是最轻松的处世态度,因为不需要承受学习的辛苦,也不需要面对改变的痛苦,可是最终的结果也是自己承担的,没有人可替代。

我说过,春节期间我没有给人发拜年信息,诚心给我发的,我的回复也很简单,对学生很多的祝福是:祝你新年长进。这或许真的不是一句动听的话,却是一句真诚的祝福。很多人喜欢听美丽的句子,比如越来越青春美丽、财源广进、万事如意…可真相呢?有哪个活在这世上的人,会一年比一年更青春美丽呢?你是去了韩国、还是你是神仙或妖怪?财源广进,没有布施没有福报,靠他人祝福就能够财源广进?世事皆是因缘和合的结果,若是福报全然就不会在这人道啦,既是在这人道,谁能万事都如自己意呢?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祝福是真的很动听,人们也习惯了听好话,可是很多的好话承载着祝福的同时也承载着自欺欺人。

我也想哄人开心,但我想我更愿意我的祝辞里既有祝福,更有可行性和真诚,所以我祝福你:长进。不论我们有着怎样热切的期望,人生有些东西从本质上只会越来越差,比如我们会越来越老、色相越来越衰、健康情况越来越差、很多东西必须学着慢慢放手…这些都是不以人意志改变的本质生命真相,除了接纳,我们没有更好的方法逃离。我们的一生里能通过主观努力变得更好的是:我们可以培养积极、长进的人生姿态,我们的一颗心可以变得更具智慧,从容优雅地活着。

弄清楚什么是自欺欺人的,什么是可以努力的,定对目标很重要。

开始上班了,大家也陆续回来,说起春节的感受自觉现在享受不了不停息的吃喝玩乐,看着朋友圈不停地晒吃喝玩乐也疲乏,并笑说:“还是看老师的朋友圈好,看了宁静有力量。”

我也笑:“哈哈,我是个异类,一些人估计会骂我扫兴,不过嘛,我的文字并不是写给所有人看的,是写给同类人看的。”

有位学生略带疑惑地问我:“老师,几年前您好像写过文章让大家布置新年氛围,现在好像是形式也不走了?”

“对啊,你想过为什么吗?”

“还不是很明白中间区别。”

我在成长课程中和大家讲过人成长的阶段:无我——自我——无我。前面的“无我”和后面的“无我”在字眼上是一样的,但意义却大不同,前面的无我是指人云亦云的缺乏主见、没有清晰的自我价值体系或价值体系来自于他人的灌输;后面的无我,则是经过了学习、成长和思辨之后,对事物有了清晰的见地和清晰的自我价值体系之后,通过修为到达的无执状态,两者看似文字一样,意义却相差十万八千里。

关于仪式感,何尝不是如此。不立不破,不破不立。前面的营造氛围是为了感受生活、用心生活,在人生的初阶让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处世,这是一种立。当自己已经阅世有方之后,要追求的是一种内心的宁静悠远,不从俗而超脱,这是一种破,因破而立出的生命境界。

生命,进退之间,何处不风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