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蝉中国玉文化玉蝉在中国玉文化中有一席之地,主要在于它在中国丧葬文化中特殊地位。蝉从商代就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在青铜器上不断出现的蝉纹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得到先秦时期的人们对于这种能破士而出,餐风饮露的神虫的敬畏。

玉蝉在唐代之前的功能最主要是作为口晗存在的,目前我们出土的玉蝉多为口晗,所谓口晗,也就是所谓九窍塞之一,再加上在汉代盛行的玉握,成为贵族丧葬的标准用器之一。但是玉蝉的使用历史比九窍塞和玉握历史更悠久,九窍塞和玉握在汉代才开始盛行。玉蝉之所以会被人们放在死者口中,那是人们相信玉蝉会带着死者的灵魂死而复生,破土而出。当然玉蝉不仅仅是用于口晗使用,陪葬品中也有用于佩戴的工艺较为精美的玉蝉,两者的区别在于口晗工艺简单,以汉代汉八刀为典型代表;而用于佩戴的玉蝉,制作精美而且有穿绳的孔以方便佩戴。 玉蝉作为口晗从先秦时期开始,到汉代达到顶峰,到南北朝时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用于佩戴的玉蝉在唐代以后得到保留,到了清代又大量出现,并且赋予了一鸣惊人的含义,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喜欢用蝉作为题材进行玉雕创作。古人对待死亡有着“视死如视生”的看法。死后的世界虽然是未知的,但是生人们带着对死者无尽的祝福与希冀尽可能为其打造与生前世界一样的死后世界。陪葬品最是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遗存。陪葬品的多寡与墓主人的身份有着直接的联系。自古以来皇亲贵戚的陪葬品数量庞大、制作精良,是一个时代经济发展、手工业发展的直接表现。史前的玉蝉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发现了玉蝉,北方的红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等都有于玉蝉的踪影。像石家河文化的玉蝉就有三种形式:一:雕刻精细,与真蝉无异;二:雕刻较粗略,但头、眼、翅等部位尚可分辨出;三:雕刻简单,仅有形态特征。虽然雕刻的程度不一,但是石家河的玉蝉的眼睛都被着重刻画,推断古人对蝉的眼睛有着特别的崇拜。其他时期的玉蝉商周时期的玉器主要发现于中原墓葬,比如殷墟的大多数墓葬都发现了玉蝉。商周时期的玉蝉大多雕刻精细,能够准确地刻画出眼、鼻、嘴、身、尾、翅等细小的部位,形象灵动。秦汉时期的玉蝉发现的更为普遍。汉代特别流行一种俗称“汉八刀”的雕刻技法。此法雕出的玉蝉身形简洁,虽只寥寥数刀,却刻出了蝉的精髓。玉蝉的功用早期玉蝉上一般会有穿孔,这种玉蝉应该是缝在衣服上作为衣饰,所以在墓主人生前玉蝉为实用器,死后则其陪葬品。秦汉时期,玉蝉作为玉珞放在墓主人口中是十分普遍的事情。古人认为石之美者为玉,蝉居高处且饮露,以玉比德,以蝉喻高士,所以用玉蝉作为陪葬品象征墓主人高洁的品行。两汉时人们认为蝉褪壳而获新生,能够死而复生。所以古人便雕刻玉蝉,希望死者也能够如蝉一般死而复生。

大家好,我叫邓健,在云南瑞丽经营翡翠制品,为广大翡翠客户提供翡翠购买、鉴定和订制服务。根据大家每天咨询的翡翠鉴别、询价等问题,我特意整理了一系列关于翡翠入门的文章,帮你快速入门,了解翡翠的独特美!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