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究竟要读什么?怎么读?为什么你上了大学却依旧过不好自己的人生?

读书之由

随着大学本科的扩招,大学生天之骄子的身份早已遗失,上大学成为一件十分稀松平常的事,只要你智力正常,又不是十分懒惰,那你就有极大的可能性可以考上大学。

从进入大学的那一刻起,我们都期望大学毕业之后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的理想,但这更多的是你的一箱情愿。虽然上大学是变得容易了,但很多人却没能过好这四年,反而在四年中染上了不少恶习。反而感觉被大学上了一般,这究竟是为何?

作为一个已经毕业两年的老司机,过往说不上辉煌,更说不上成功,只是希望自己的浅见寡识可以给后来者一些启发,足矣!!

佛家强调因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既有果,那一定事出有因。

1.相对于选择学校来说,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显得更重要,但很多人第一步就错了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悲的是你压根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很多人选专业依据的是就业导向,本来这也无可厚非,但前提你要能学好呀。

你不能过好大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你选错了专业,回首每一位世界大咖,他们无不是在自己喜欢的行业进行深耕之后才得以功成名就的,比尔盖茨因为喜欢编程而休学创业缔造了今天的微软帝国;巴菲特11岁开始投资股票,因为喜欢和数字打交道而成就了今天的投资教父;梅西5岁开始踢足球,因为喜欢踢足球,即使他生理上有缺陷,但并没有妨碍他成为赫赫有名的球星......而你呢,压根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何谈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世界著名球星梅西

另一种情况就是你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却不能选择。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更是在多个王朝起着主导作用,而其强调的父为子纲的理念对后世的影响早已深入骨髓,所以很多父母习惯于给孩子做决定,导致同学们虽然很聪明,但很低能,缺乏自己的判断,更无从谈起自己的兴趣何在。因为每次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时,父母总会以和学习成绩无关而被否决掉,久而久之,要么不在去想自己喜欢什么,要么有所想也不敢去尝试。从这里也可以窥现为什么我们总是抄袭西方国家,而缺乏自主创新。

新中国成立后倡导要解放思想,但是,对于一种早已深入骨髓的病症岂是几句口号、几次运动就能解决的,除非像关羽一样刮骨疗毒,而骨在哪儿?能不能准确的找到中毒的骨头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鉴于篇幅有限,关于儒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留着下次讨论。

很多父母习惯了替子女做决策,这说起来也没什么不妥,毕竟阅历更丰富,但前提是你要结合一下孩子的优劣势呀。更可悲的是,很多父母总是站在他们老一辈的角度看问题,对专业也好,学校也罢,缺乏一个全面的认识,甚至只是从一些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就开始做判断,信息的不对称性决定了他们的选择带有很大的风险,失败的结局从一开始就已经确定了。

2.你目光短浅,对大学有的只是憧憬,而缺乏规划

即使错选了专业,你依旧可以通过规划来完善你的大学生活,但是你并没有这样做,因为大学的诱惑实在太多了,有大把空闲时间的你恨不得把之前在高中压抑已久的心情立即宣泄掉。

在大学这个父母遥远,老师不管,自己可以放纵的三不管地带,你开始沉迷于游戏,开始沉迷于恋爱,开始沉迷于小说,开始沉迷于追剧.....你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身边的人都是这样做的,如果你不这样做貌似很难融入团体;何况是高中付出了那么多,是该享受一下了。

玩《英雄联盟》的学生

这一切看起来都非常完美,完美到你浑浑噩噩的过了四年,以至于四年之后你除了一纸文凭,竟然什么也没学到,更别说发掘并增强自己的兴趣爱好了。

等到毕业前夕,你熬夜赶着论文,发现你脑子里一篇空白,你心有不甘的埋怨自己,留下的空有悔恨。

即将毕业,你还是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更别说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行业或者岗位。即使发现了某个貌似喜欢的岗位,一看招聘要求才发现自己的能力无法匹配,因为大学四年时间你都奉献给了游戏、奉献给了追剧;看到身边的人签了工作,你开始变得焦虑,因为你不知道自己未来的路该走往何处.....

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专业问题很多人都会选错,但提前规划,依旧可以让你的大学生活变得丰富而有意义。欲知后事如何,敬请期待下一篇《读大学,要是能有人提前告诉我这些事就好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