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春善,清末时人。祖籍安徽省安庆太湖县,他的父亲叶中定,是工架子花脸的著名演员,曾搭三庆,四喜,春台各著名班社。

叶春善童年生活很苦,六岁丧父。七岁时,就加入了北京西城李铁拐斜街的小荣椿科班。这个著名的科班,是由武生大家杨隆寿主办的。培养出来了很多有名的京剧演员,像杨小楼,蔡荣贵,程继先,郭际湘,郭春山等等,也包括了叶春善。

在科里叶春善学的是文武老生。出科以后,搭了四喜班、福寿班等各大班社,主演做工老生,扮演过《群英会》的鲁肃、《一捧雪》的莫成、《九更天》的马义、《失印救火》的白槐 、《清风亭》的张元秀、《三娘教子》的老薛保等,同时他也能够演一些带胡子的武老生戏,像《八蜡庙》的禇彪、《莲花湖》的胜英等等。他的演出以刻画人物为主,做戏认真,中规中矩,当时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做工老生了。

《失印救火》叶春善(右)饰白槐

叶春善生活坎坷,故结婚很晚,婚后就居住在西城区的东琉璃厂玉皇庙(今沙土园)。

叶春善最主要的贡献,是他创办了富连成社科班。这是在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受吉林省富商牛子厚之托,创办了喜(富)连成社。

当时,叶春善千方百计的不花牛东家给予的二百两开办科班的启动银子,而要自筹资金办起这个科班。于是,他就请了他的好朋友:苏雨卿,宋起山,唐宗成,还有当时的青年名丑萧长华。几个人义务教学,要把科班办起来,主要的宗旨,就是为祖师爷传道,强调的是尊师重道。他们在北京西城的琉璃厂西南园租了三间房,招了六个学生,即后来成为六大弟子的赵喜魁,赵喜贞,武喜永,雷喜福,陆喜才,陆喜明。

萧长华

后来科班办出了些成绩,招收的学生就越来越多,因房屋窄小无法容纳,在有40多个学生时,就搬到了北京西城宣武门外前铁厂胡同8号。这时学生越来越多,便聘请了许多名师作为教员。这些老师在社长叶春善和总教习萧长华的忘我工作带动下,科班成绩越来越显著,学生会的戏越来越多,而且不断演出,开始在西城的三庆园、广德楼,后来又到了广和楼演出。科班越来越红火,观众也越来越广,科班这时已经办了好几期了。富连成社演出已经有了自己的风格,以演群戏最为优长。

富连成社社长、东家与教职员们的合影

1921年,由于学生更多了,富连成社就又迁至虎坊桥路南,晋阳饭庄对过儿的院落内。在1934年时,富社遇到了暂时的困难,幸亏四大名旦的尚小云,援手相助,为学生排演了不少的好戏,度过了难关,并且又迎来了兴旺的好日子,但不幸叶春善于1935年病逝。他办学一共坚持了32年,勤勤恳恳,不谋私利,为京剧培养了大量的接班人。

富连成社一共办了七科。开始称喜连成,后来由于牛东家换成了沈东家,因此科班易名为富连成。毕业七科为喜、连、富、盛、世、元、韵,后面还收有庆字科的学生,但入科没有多久,富社于1948年停办。四十四年的富社共培养了700多名学生。为全国各地的京剧班社、院团,输送了大量的人才,真正为祖师爷传道尽了最大的努力。

富连成社最后的社址在西城区虎坊桥路北45号。即今天的晋阳饭庄。房舍宽广,学员众多。

叶盛章

叶盛兰

叶春善有五个儿子:龙章,荫章,盛章,盛兰,盛长。叶春善逝世后,社长由叶龙章接替。叶荫章是著名的鼓师。盛章,盛兰,盛长都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而他们的后代,绝大部分也从事京剧艺术。其中也不乏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如:叶少兰,叶鹏,叶红珠,叶金援等,都在各个行当方面成为领军人物。此外,还有叶金森,叶庆先,叶钧等也是著名的京剧演员。

叶少兰

叶家也和谭家,杨家一样,数代梨园,为京剧的存续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者张永和系国家一级编剧、著名戏曲评论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原北京《新剧本》杂志副主编、北京戏曲评论学会副会长

文字:张永和

图片:张永和

责编:周博男

审核:侯明月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