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生命,每个准爸准妈都会难抑兴奋,早早为孩子准备各种见面礼。吃喝玩乐、衣食住行,这些方面的礼物我们常见。你见过一出手就送一位两千公里外血脉相连的哥(姐)给宝宝作见面礼的吗?这桥段怎么像影视剧情节,还带点穿越的感觉?但这样特殊的送礼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真实故事。

故事主人公王宇飞是位身高一米八的憨厚东北大汉。2018年新年刚过,王宇飞接到一个让他激动异常的电话,这是他等了七年的一个通知。

2011年,刚从部队复员的王宇飞,通过吉林市一次宣传活动,了解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知识。本着“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的初衷,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志愿者。对医学知识不是很懂的他,单纯地以为很快就能配型成功,结果一等就是七年。

七年时间,王宇飞从一个懵懂的大男孩蜕变成一个成熟的好男人。工作上认真进取,获得领导和同事的信任,也组建了温馨的小家庭。

故事开头那个让他激动的电话是省红十字会负责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的刘艳丽老师打来的。她告诉王宇飞,他与苏州市一位患者配型成功,后续检查通过的话,他就可以用自己的干细胞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4月18日,王宇飞心心念念的检查结果来了,他与病患的高分辨配型成功。

接到通知,王宇飞马上在电话里跟妻子分享这个好消息,妻子也告诉他一个惊喜万分的消息:他们有了爱的结晶。初为人父的喜悦与配型成功的幸运同时到来,这一天,对王宇飞全家来说可谓“双喜临门”。

父亲的身份,让王宇飞捐献的决定更加坚定。私下里,他跟妻子说,这个捐献是送给宝宝最好的礼物,“别的爸妈送房送车,咱给宝宝送个血脉相连的亲人做见面礼多特别啊!”说到兴奋处,王宇飞还会摸摸妻子日渐隆起的肚子,他期待宝宝日后能了解他的心意。

8月21日,王宇飞再次接到通知,体检最终结果符合捐献条件。当得知受捐对象是一个四岁宝宝,当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最后一次跟确定捐献意愿时,王宇飞用异常坚定的声音回答:“我愿意捐献”。

都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对丈夫的决定,妻子特别支持。“我本身就是医务工作者,非常清楚这样的捐献对受捐方意味着什么,也明白对捐献者的健康不会有任何损伤。我为有这样的爱人自豪,宝宝将来也一定会因为有这样的爸爸而感到骄傲!”

9月13日,经三小时采集,200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混液从王宇飞体内成功采集出来。王宇飞成为我省第70例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

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当天下午就护送这份还带着体温的干细胞赶往苏州,希望第一时间将其输入受捐宝宝体内。工作人员出发前,王宇飞夫妇委托他们给受捐宝宝带句话:我们即将成为血脉相连的亲人,从此以后,我们会用爱守护你!

都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一次简单的捐献,承载了王宇飞夫妇满满的爱心。而期间发生的这个让人笑中带泪的“送礼”故事,也将随着这袋带着爱的温度的“救命血”飞到两千公里外,给更多人带去温暖和希望……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宋育欣

编辑:于悦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