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剑瓷文化大家谈丨李青羽:借“一带一路”东风推进龙泉剑瓷 产业发展

开栏语

为更好地学习贯彻丽水市委书记胡海峰来龙泉调研重要讲话精神,探讨交流“剑瓷文化背后蕴藏的精神”和文化的“深化、物化、转化”工作,回答好“剑瓷文化之问”,我们特推出《剑瓷文化大家谈》栏目,邀请剑瓷名家、剑瓷文化研究者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畅谈剑瓷文化。

这一期我们邀请了李青羽

请和我们看看他

是如何理解剑瓷文化的吧!

本期人物

李青羽

龙泉市政协委员、民盟盟员

市人大教科文卫工委副主任

剑瓷产业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01

李青羽

龙泉宝剑青瓷是首批“国家非遗”产品,其中青瓷还是“世界非遗”产品,龙泉窑也已于2016年入选国家首批“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名单。目前,龙泉共有剑瓷企业2580余家,从业者3万多,占全市人口1/10,但其发展问题不少。

一是产业总量偏小,发展缺乏后劲。以中小企业、家庭作坊生产为主,龙头企业缺乏,规上企业仅有2家,产业链不完整,未形成集约化、集团化生产,市场竞争力弱,导致产业总量偏小,税赋贡献小。2017年,两者总产值36.2亿元,税费2397.61万元(占全市税收2.82%)。究其原因,主要是用地政策制约产业发展空间,政府扶持重“大师”轻“后学”,中介服务机制缺乏,能源、人力和物流成本高于国内同行业均值,国家对刀剑管控和我省出口退税政策力度不够,导致企业发展减速、减产和后继乏力。

二是品牌保护不力,市场开拓不足。区域品牌创建滞后,专利、商标重视度不够,“非遗”文化品牌利用不足,创作相互抄袭,产品以次充好,营销恶性竞争,产品市场混乱,损害区域品牌形象。营销方式落后,缺少现代营销策划、网络和高端合作,产品难以抢占主流和高端市场。对国外消费和审美认知少,产品多为艺术品,难以占据“大众”市场。国外会展主题不准、客户缺乏,市场拓展不足,龙泉剑瓷在欧美知晓率低,产品出口少。

三是创新能力不强,标准体系欠缺。从业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观念较保守、科创能力弱。生产工艺靠师徒传承和个人领悟,原料使用、生产工序及包装设计等缺乏统一标准,无法实现标准化生产,生产效率低下、产品成品率不高、原材料浪费严重,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对剑瓷产业的发展有何建议?

02

李青羽

挖掘龙泉剑瓷“非遗”品牌效应,把龙泉剑瓷产业发展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沿“一带一路”拓展中东和欧美市场。

一是培育龙头企业,破解制约要素。整治“低、小、散”企业,精准帮扶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引导产业集聚,集合产业底层分散力量。培育龙头企业,帮助企业协作联合、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组建产业集团。建立县级领导机构,指导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协调解决产业发展难题,向上级争取扶持政策,统一品牌打造和外宣口径,指导企业做好国外会展和市场拓展,协调解决企业在国外的困难。

二是加强品牌建设,全面拓展市场。加强品牌保护,建立专利、商标等品牌体系,保护传统品牌,打造自主品牌,建立产品溯源体系,将“非遗”文化品牌纳入省、市、县政府或行业统一管理范畴。做精传统艺术产品,加快精美日用、实用产品研发和生产。打造剑瓷文化创意、文化产业等综合体,建设剑瓷文旅融合景区和商业区,把剑瓷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紧扣“非遗”品牌,依托各类节庆、媒体、影音作品、名人工作室,通过上级政府、驻外使领馆和正规中介机构,加大剑瓷产品和文化宣传,推动剑瓷产品和文化走向世界。完善流通平台,发展电子商务,加强与知名营销网站合作,建立线上线下结合的产品流通体系。借“一带一路”东风,在国外办厂或建立销售网络,扩大自营出口规模。

三是加快人才培养,加强标准建设。完善师徒传艺制度,发挥大师引领作用,健全收徒授艺制度,做好技艺传承。培养生产标准体系建设、釉料配方改良和研发、工艺创新、欧美市场研究、文化创意等人才。培育市场预测和拓展、风险把控、日常经营管理等人才。培养和引进并举,培养现代剑瓷产业新型技术工人。加强科技攻关,建立剑材使用、锻制工艺、外观装饰和瓷土开采与使用、釉料配方、制作与炼制工艺的行业统一生产标准体系。对剑瓷原材料开采或采购、产品制作、包装和配送等执行标准化、系统化的生产经营。建立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剑瓷产品检验中心,强化质量检测与监控,提升产品质量。

图片来源于乡镇与网络

编辑 项望旺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