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办公楼和居民楼都有一个起降平台,借助手机App就可预约附近的“空中的士”……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将在不久的未来成为现实。荷兰Liberty汽车于明年正式交付,限量出售的90辆汽车有望成为全球第一批投入使用的飞行汽车。

01

多家企业“下注”飞行汽车

作为一种新型交通工具,飞行汽车不仅能在地面驰骋,还能实现低空翱翔。它的出现将使低空交通领域得到进一步开发,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缓解越来越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不仅如此,飞行汽车还能在消防、边境巡逻、救援和急件投递等领域大显身手,在飞机和汽车无法抵达的复杂地区凸显独特功效。

飞行汽车领域潜藏的巨大价值早在1841年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受技术限制,直到76年后第一辆飞行汽车Autoplane才真正诞生。这架由美国航空先驱、“飞行汽车之父”格伦·柯蒂斯研发的飞行汽车稍显稚嫩,它无法持续飞行,只能短暂腾空跳跃。近10年来,空客、优步、奥迪等数十家企业纷纷拿出看家本领,勾画以飞行汽车为蓝图的未来交通出行方案。

2009年,乔比飞机制造公司研发的原型机Joby S2速度可达每小时312公里,在当时众多飞行汽车中遥遥领先。这款纯电动飞行汽车拥有16个电动螺旋桨,其中12个用于垂直起飞与降落,4个用于巡航飞行。它完全由电池提供动力,总消耗仅有传统汽车的1/5,目前已在美国加州北部的私人机场完成飞行测试,性能还有待不断完善更新。

在飞行汽车研发队伍里备受关注的,还有掌握飞行技术“独门秘籍”的空客公司。近3年,空客公司已先后推出2款产品。一款是将于2020年推出的单乘客电动飞行汽车e-VTOL;另一款则是2017年3月推出的Pop.Up,这款产品由空客与奥迪强强联手打造而成,其外形酷似一颗胶囊,材质主要为碳纤维材料,主体由两座乘客舱和无人机两大模块组成,空中飞行最高时速可达120公里。

尽管众多对手实力强劲,但有望最早交付的是一家荷兰公司PAL-V研发的飞行汽车Liberty。该产品充分融合汽车、摩托车及旋翼机三重特征,采用双引擎、三车轮及两旋翼进行设计,并配有双推进动力系统,驾驶舱能够容纳双人乘坐。飞行时,其最高时速可达180公里,能在5至10分钟内快速转换“陆空行驶状态”,并在相当于双向八车道宽的30米跑道内完成起飞。目前,这款产品已于2012年成功试飞,5年后将在日内瓦车展上公开亮相。

外国企业摩拳擦掌,国内企业则通过资本注入实现了“弯道超车”。2017年11月13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宣布与美国太力(Terrafugia)公司达成最终协议,收购太力公司的全部业务和资产,使得飞行汽车逐渐进入中国汽车圈的视野。按照计划,其首款飞行汽车、全球首台垂直起降的飞行汽车将于2019年在美国实现量产。在自主研发方面,我国一家名为酷黑科技的创业公司,在国际上首次研制了基于涵道飞行平台的空中智能机器人及陆空两栖汽车等一系列智能装备。该公司研发的飞行汽车start-up,脱胎于军方的陆空两栖智能装备项目。其研发的另一款飞行汽车FullMars,同空客与奥迪联合打造的Pop.Up较为相似,分为涵道式飞行模块、驾驶舱模块和底盘模块,计划在2018年珠海航展时将1∶1的飞行器送上天空。此外,我国另一家工业无人机出身的创业公司亿航智能打造的亿航184原型机已在今年2月份试飞成功,并通过AS9100C国际航空航天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最终拿到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民用航空器特许飞行证。未来,该公司将在迪拜开展飞行出租车测试工作,并会优先将产品应用于景区等观光场景。

02

“跨界”结合还要闯过几道关

尽管飞行汽车研究正进行得风生水起,但要想将飞行技术与汽车技术结合在一起并不仅仅是“汽车+翅膀”这么简单。无论是总体布局、气动设计、结构设计或动力系统,都在飞行汽车前进的路上埋伏了“拦路虎”。

总体布局是飞行汽车设计的灵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飞行汽车的车轮如何既满足汽车行驶模式,同时承担飞行模式的起落架功能?如果仅考虑着陆的安全性,采用三轮布局,就会增加汽车模式的不稳定性;但若采用四轮布局,又会增加飞行模式下的气动阻力。因此,在车轮/起落架布局设计中,汽车重心与后轮位置如何设计的问题,让不少研发者为之“纠结”。

“汽车+翅膀”难以两全的难题,在空气动力和结构设计上同样存在。一般情况下,飞机采用流线型的机身来减小空气阻力,但汽车模式则需要安置底盘;而汽车模式下,随着车速增减,空气阻力将逐渐大于地面摩擦阻力,飞行状态下的机翼、尾翼和尾撑等部件会增加额外的阻力。此外,在结构设计上,汽车结构要满足高操纵性能,对刚度有较高的要求;而飞机最重要的是结构强度高,重量小。这些矛盾点,使得飞行汽车与飞机存在较大的结构差异,设计要求更为苛刻。

为更好满足飞行与驾驶状态的不同需求,研发人员综合考虑不同行驶特点,用于改善动力系统。目前,飞行汽车一般采用单动力系统和双动力系统。单动力系统只有一套动力装置,一般包括螺旋桨、变速器、传动轴、离合器和发动机等部件。飞行模式下,螺旋桨的动力直接通过离合器供给,而汽车模式下则需要离合器、变速器、传动轴以及驱动桥联合工作。双动力系统则区分开飞行模式和汽车模式,单独使用两套独立动力装置。未来,电驱动系统将成为飞行汽车的主要动力系统,其不仅环保绿色,还能降低出行成本。因此,电动化技术和先进的电池技术已成为研究重点。

除了技术,困扰行业的首要问题便是安全。陆地上发生交通事故会导致严重后果,由于飞行汽车的运行范围更大,安全隐患不可避免。升降过程中机翼和螺旋桨是否会造成附近的人受伤?一旦发生事故如何避免坠落物对地面设施和人员造成伤害?高空如果发生拥堵怎样安全“错车”?这些问题都将引起关注。

最基本的安全问题解决后,人们不禁要问,飞行汽车的价格定位普通人是否能接受?如果价格过高,飞行汽车和私人飞机的差别又在哪里?研发的意义何在?后续服务和维护设施何时能落地?除此之外,政策和法规的跟进也是一项系统严谨的工程。这些难题都让人觉得飞行汽车只是“看起来”很近而已。

王羽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智能汽车研究室暨汽车软件测评中心主任,世界智能驾驶挑战赛秘书长

杨晨光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智能汽车研究室暨汽车软件测评中心智能交通与共享出行主管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