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和普京在“海洋”全俄儿童中心接待汶川地震灾区儿童10周年纪念仪式上同孩子们亲切交谈。图片来源:新华社

国家主席习近平12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一起访问“海洋”全俄儿童中心。两国元首共同出席了“海洋”全俄儿童中心接待汶川地震灾区儿童10周年纪念仪式。

其实,早在8年前习近平就曾访问过“海洋”全俄儿童中心。当时,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海洋”全俄儿童中心各位工作人员表示了衷心感谢。

△ 2010年3月21日,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俄期间专程前往“海洋”全俄儿童中心。

2013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俄罗斯期间,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讲台上再次讲到“海洋”的故事。

缘何如此特殊?

“海洋”全俄儿童中心为何如此特殊?因为这里曾经住着一群让全世界牵挂的中国孩子!

2008年5月12日

14时28分04秒

那一刻,

时钟定格,举国悲恸

而一个特殊的群体

更是牵动着全世界的心

——孩子!

习近平在访问“海洋”全俄儿童中心时指出:

2008年中国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俄方救援队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救援。应俄罗斯政府邀请,996名灾区中小学生来到“海洋”全俄儿童中心疗养,收获了终生难忘的“海洋”记忆。

坐落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市郊区的“海洋”全俄儿童中心,宛若一艘洁白的帆船。十年前,他们张开双臂拥抱中国四川等地震灾区的孩子。

△位于俄罗斯滨海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市郊叶马耳湾海岸边的“海洋”全俄儿童中心

当“海洋”遇上汶川

习近平讲述一个漂流瓶的故事

2018年9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出席第四届东方经济论坛时,讲到了一段漂流瓶的故事。习主席指出,故事是本地区人民友好往来的生动例证。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洋”全俄儿童中心,曾经接待900多名中国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儿童疗养,中国孩子在这里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爱,同俄罗斯也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其中一名名字叫席浚斐的儿童,他许下了心愿,希望长大后来俄罗斯读书,装有他心愿的漂流瓶在大海漂流几个月后回到“海洋”儿童中心工作人员手中,现在他的愿望成真,在远东联邦大学就读。

习主席所说的这个男孩是来自中国四川的一名少年,汶川地震的那年他才10多岁。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初一学生席浚斐正在上地理课。在大地震发生的短短的几分钟里,他所在的北川中学有两栋五层教学楼被夷为平地,1000多名师生遇难。

一片灰尘之中,席浚斐逃了出来,但他的9位亲人却在地震中失去了生命。

在重灾区北川县,有席浚斐这样经历的孩子还有很多。

在这里,孩子们受到了俄罗斯志愿者和辅导员无微不至的照顾。

在“海洋”中心的精心呵护下,席浚斐与数百名同学在这里度过了愉快的疗养生活,心灵上的阴影渐渐恢复,也对俄罗斯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离开“海洋”那天,他写下了心中满满的感谢、祝福和重回这里的心愿,装进漂流瓶,扔进了浩瀚的大海。

从支离破碎的地震灾区,来到2700多公里之外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北川少年的“奇幻漂流”本应到此而止了。

谁知四个月后,他的漂流瓶居然被太平洋的海浪带回了岸边,被中心的工作人员捡到。

2014年,在中俄两国的帮助下,席浚斐回到了符拉迪沃斯托克,走进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开始了他的留学之旅。

现在,席浚斐已经在俄罗斯生活了四年,当选了中国留学生会的主席,也成为了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

他/她一笑天就亮了

悲痛、惶惑、恐惧、抑郁…..负面情绪困扰着这些经历大地震的孩子们,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心理干预,他们的成长会受到很大影响。

地震后,俄罗斯政府邀请灾区儿童赴俄疗养,调养身心。

“海洋”全俄儿童中心辅导员安德烈·波波夫介绍称:

开始时很多孩子的精神状态很不好。我们看着心里也很难受。

辅导员娜塔莉亚·加加尔金娜·别特里克回忆称:

于是我们试图让孩子们沉浸在快节奏的活动中。

据当时在儿童中心疗养的中国孩子回忆,“海洋”中心的工作人员“总是换着不同的花样逗我们开心,让我们高兴”。“就像过儿童节!”

没有四川辣酱怎么办?

儿童中心,拼了!

“一天吃5、6顿。”

“两小时就吃一顿。”

“我胖了10斤还长高了”

“我胖了8斤”

几个孩子开心地聊着,回忆起“海洋”全俄儿童中心的生活,一切似乎还历历在目。当时她们还是10多岁的小朋友,现在已经是20多岁的大孩子了!

说起吃的,22岁的代瑶说:

刚开始吃不惯。吃的奶酪、面包总感觉吃不饱。

当时才只有9岁的马于棠说:

我想吃辣的。

为了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儿童中心的老师们拼了!

中心副主任格拉里德·雷布金回忆称:

我们专门从中国请来了川菜厨师。俄罗斯孩子也尝了川菜,但是对他们来说太辣了!

有辣椒吃孩子们特别开心。

马于棠:

一参加完活动我们就冲进食堂。

董璐:

我记得每个人基本都是两盘。

薛雪:

吃得就......一边吃一边开始掉眼泪那种......

就这样抱着中国的孩子

董璐回忆称:

我们寝室里面有几个特别小的小朋友,她们特别想家,晚上睡不着觉经常哭。就是那个娜达莎还是达莎,就抱过来。

她也是一个没有结婚没有小孩的小姐姐。但是你就觉得,那个时候她身上散发出来的就是一种母性的感觉。

虽然语言也不通,你也不知道她在说什么。

但是那个感觉就像电影里一样,很直击人心。

点点滴滴的温暖,汇聚成了爱!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访问“海洋”全俄儿童中心指出的:

中俄是山水相连、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伙伴,两国人民守望相助、患难与共,谱写了许多感人故事。

普京也表示:

俄中已经形成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友好关系。两国青少年友好交流将为两国关系奠定更加坚实基础,对俄中关系未来非常重要。

中国日报(微信ID:chinadailywx)整理,央视新闻、新华社等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