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一个成功的男人,其身后都有两个重要的女人,一个是母亲,另一个是妻子,母亲在男人的前半生起到教育作用,而妻子则能影响男人的后半生,人生似乎大都如此,这也正如著名作家张贤亮的一篇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所言,中国历史文化名人胡适就深受母亲和妻子的影响,那么胡适的母亲冯顺弟和妻子江冬秀究竟对胡适的一生都产生了哪些影响呢?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胡适与他背后的两个女人

胡适母亲冯顺弟

胡适的父亲胡传和母亲冯顺弟是一对老夫少妻,他们之间相差了31岁,冯顺弟是在1889年嫁给胡传作为第三个续弦夫人的,其时胡传已经丧妻十余年,1889年这一年,冯顺弟只有17岁,而胡传则是48岁,胡适是这对老夫少妻唯一的子嗣,他于1891年12月17日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其时胡传正在江苏省松江府主持办理税务,是清朝时期的一个地方官员。

就在胡适出生后不久,胡传奉旨调往台湾出任台东直隶州知州,等到胡传辗转抵达台湾基隆时,已经是1892年的春天了,其在台任职3年半多,后因中日《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日本而被召回,并于1895年8月22日亡故厦门,终年仅55岁。

胡适与他背后的两个女人

胡适父亲胡传

冯顺弟曾经于1893年携胡适千里迢迢远赴台湾寻夫,一家人曾在一起生活了两年多,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冯顺弟携胡适返回上海并回到家乡安徽绩溪生活,当胡传亡故的噩耗传到家乡时,冯顺弟的精神支柱崩塌,她从22岁起就开始守寡,其后一生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儿子胡适身上。

胡适是在母亲冯顺弟的悉心抚养和教育之下,完成了他童年时期的私塾教育,胡适丧父时还不满四岁,对父亲不可能留存记忆,而母亲是他唯一至亲的亲人,也是影响他一生的重要女人,也可以说冯顺弟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在她那个人生境遇状况之下,竟为中国养育了一个如此伟大而知性的儿子,应该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冯顺弟的教子案例,应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比较少有的成功案例之一,有兴趣的学者应深入地进行研究,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学术课题,正如晚清重臣曾国藩的“满女”曾纪芬所言:“慈母育儿之功,大于丈夫济世”,因此胡适的母亲冯顺弟也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母亲之一。

1904年,年仅13岁的胡适准备随同父异母的三哥前往上海求学,在冯顺弟的操办之下,胡适与年长其一岁的江冬秀订婚,江冬秀是安徽旌德县名门望族江家的千金小姐,江家与胡家也是沾亲带故,江冬秀的舅母也是胡适的姑婆。

胡适与他背后的两个女人

胡适未婚妻江冬秀

江冬秀的母亲吕贤英与胡适的母亲冯顺弟人生遭遇类似,吕贤英的丈夫江世贤也是英年早逝,而江冬秀的母亲吕贤英与胡适的母亲冯顺弟能够成就双方儿女的婚事,完全也是因为机缘巧合,当年江冬秀的母亲吕贤英到胡适的姑婆家走亲戚,恰巧遇到了冯顺弟带胡适到姑婆家,吕贤英看中了眉清目秀的少年胡适,当场就表示要把女儿江冬秀许配给胡适。

吕贤英并不只是说说了事,而是采取了一系列的实际行动,请托胡适的本家叔叔胡祥鉴充当说客,当时胡祥鉴就在江家所在地教私塾,又是江冬秀的老师,自然愿意当这个媒人,极尽在冯顺弟面前游说,而冯顺弟却颇有些顾虑,因为绩溪当地俗谚有“男可大十,女不可大一”之说,况且江冬秀从辈分上也要长胡适一辈,尽管已是远亲。

当时江家兴旺而胡家家道中落,当经算命先生将胡适与江冬秀的生辰八字推算过后,结果乃是一桩天赐良缘,两位丧夫的小脚女人终于确定了胡适与江冬秀的婚姻大事,出生于1890年的江冬秀自然是一双三寸金莲,由于出生于名门望族,她并不是传说中的目不识丁,也是读过几年私塾的,这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已经是属于难能可贵的了。

胡适与他背后的两个女人

胡适

胡适与江冬秀订婚时还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少年,对于母亲冯顺弟赐予的“礼物”,并没有太多的感知,因为胡适与江冬秀二人并未谋面,而此时的胡适,出于对寡母的孝顺,也只能默默地接受这份 “礼物”,因为这样的婚姻形式,在中国千百年来都是如此,少年时的胡适不可能提出半点异议。

胡适离开绩溪老家到上海求学,他先后就读于梅溪小学堂、澄衷学堂和中国公学,并于1910年年7月赴北京参加了第二届“庚子赔款”留美官费生的选拔考试,当年有400多人参加了考试,最终只录取了70人,胡适的成绩位列第55名,虽然金榜题名,但在录取名单中排名并不靠前。

胡适与他背后的两个女人

第二届“庚子赔款”留学生合影

1910年8月中旬,胡适等人从上海乘船赴美留学,胡适入读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学习农科,康奈尔大学是美国八所“常春藤盟校”之一,胡适之所以选读农科,并不是他自己的理想和志向,而是源于他的同父异母二哥的意见,而当时的留学生大都选择实用性专业,以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和抱负。

胡适在康奈尔大学农学院读了二年之后,于1912年9月转入康奈尔大学文学院,主修哲学、文学等人文学科,从而开启了他一生的“文、史、哲”学问之旅,并于1915年5月考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哲学,师从导师约翰·杜威教授,1917年5月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硕士毕业,胡适并没有取得博士学位,但其一生经常被人唤为胡适博士,这也是因为其拥有众多荣誉博士头衔。

胡适与他背后的两个女人

胡适

1917年7月胡适回国,尽管没有取得博士学位,但还是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而且是北大最年轻的海归教授,当年出任北大教授者是需要具有博士学位的,而胡适显然还不够资格,以致蔡元培不得不为其伪造博士学位,以掩人耳目,而且还要到北洋政府教育部备案。

1917年底,胡适回到了安徽绩溪老家,与等待他13年之久的未婚妻江冬秀完婚,胡适的婚姻成为当时社会的一大新闻,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谈资,一切皆因为胡适是一个留美的洋教授,而江冬秀则是一个乡下小脚女人,二人的身份和地位完全不匹配,但胡适确实是一个大孝子,他不愿意反抗寡母一手包办的婚姻,而是心甘情愿地满足了母亲的心愿。

胡适与他背后的两个女人

胡适与江冬秀

胡适在婚姻方面的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恪守了他与江冬秀定下了婚约,而他们彼此之间恪守婚姻的忠诚和约定,确实也经受住了时间和空间的双重考验,因为当时留学生中解除婚姻者不在少数。

相比同一时期的陈独秀、鲁迅、郭沫若、徐志摩等人对待婚姻的态度,胡适的婚姻观确实是比较难能可贵, 当然他们夫妇之间的感情波折,也不是没有受到诱惑和挑战,从胡适夫妇二人关系之中,小脚女人江冬秀的智慧绝对不可小觑,如果没有独到的驭夫之术,江冬秀如何驾驭风流倜傥、满腹经纶、声名远播的胡博士,并与之一起在人生的道路上,自始至终都相互搀扶,相濡以沫,直至走到人生的终点。

胡适与他背后的两个女人

胡适

1918年11月,胡适的母亲冯顺弟在安徽绩溪老家病逝,年仅45岁,此时距胡适完婚尚不到一年,也许她已经完成儿子的婚姻大事,再也没有可挂念之事,可以放心地去天堂向丈夫胡传汇报儿子的功成名就了。

得知母亲病故的消息之后,胡适携妻子江冬秀从北京回老家奔丧,并悲痛欲绝地写下了《先母行述》:“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

1930年,已经人到中年的胡适曾写了一篇自传体散文《我的母亲》,该文3000字左右,语言简洁流畅,通篇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溢满了真挚的情感,彰显了文章的美感和魅力,以殷殷之情深切地表达了胡适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著名播音员方明老师曾朗读了《我的母亲》一文,网上可以搜索到,每次聆听都被深深地感动。

胡适与他背后的两个女人

胡适

江冬秀绝对是一个非常聪慧的女性,这一切均源于其名门望族的遗传基因和家庭熏陶,她终极一生只有三个人生角色,那就是儿媳、太太和母亲,能够像江冬秀一样,把全职太太的角色做到极致的人也并不多见。

作为胡适的未婚妻,江冬秀很早就来到胡家,与冯顺弟一起生活,提前进入儿媳妇的角色,年轻守寡的冯顺弟生活的并不轻松,她在胡家的地位也比较尴尬,因为胡传与前妻所生子女,年龄与冯顺弟相仿,有的甚至还比其年长。

冯顺弟与江冬秀这对婆媳并不是欢喜“冤家”,而是一对相依为命的女人,她们在胡氏家族中共同抱团取暖,才能在希望的等待中坚强的生活。

胡适与他背后的两个女人

胡适与江冬秀

江冬秀对胡适一生最大的影响,就是力劝胡适不要走从政之路,这也正是江冬秀异于一般女性之处,因为世上所有的女人,几乎都是希望自己的丈夫做大官而荣华富贵光宗耀祖,但江冬秀却只希望胡适做学问,不要过问政治而丧失自我。

胡适也一直拒绝出任政府任何职务,但在“七七事变”民族危亡之时,胡适却失言了,临危受命出任中华民国驻美国特命全权大使,承担起拯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重任,胡适为此给江冬秀写信:“现在我出来做事,心里常常感到惭愧,对不住你。你总劝我不要走上政治路上去,这是你在帮助我。”“我声明做到战事完结为止,战事一了,我就仍旧教我的书去。”

胡适与他背后的两个女人

胡适出任驻美大使

胡适与江冬秀共生育二男一女,长子胡祖望生于1919年,女儿胡素斐出生于1920年,次子胡思杜出生于1921年,三个子女如此密集出生也确实少见,由此也可以看出江冬秀相夫教子的辛苦,女儿胡素斐5岁时就夭折,而次子胡思杜于1957年自杀身亡,胡适于1962年2月24日因心脏病突发逝世,生前并不知道儿子胡思杜已不在人世,江冬秀也是在胡适治丧期间才从胡祖望口中得知胡思杜的消息,双倍的人生打击,曾让她一度昏厥。

胡适与他背后的两个女人

江冬秀与她的三个孩子

胡适与江冬秀的婚姻始终是名人轶事中的热门话题,在自媒体流行的今天更是热议不断,流传甚广的女性有两位,一个是美国洋妞韦莲司小姐,一个是胡适表妹曹诚英,至于是否属实不得而知,关于胡适与韦莲司和曹诚英的文章也是多得很,但最终结果却是江冬秀的地位不可撼动,她与胡适携手走过半生,并与胡适共眠于台北南港的墓穴中,陪伴夫妻二人的,还有他们的次子胡思杜的衣冠冢。

胡适与他背后的两个女人

位于台北南港的胡适之墓

江冬秀是于1975年在台湾逝世的,享年85岁,作为胡适的结发妻子,她的一生是否幸福?江冬秀并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我们也不能对此妄加揣测和评论,据著名的华裔美籍学者和史学大家唐德刚介绍,江冬秀曾写过一份自己的自传,生动叙述了她的一生,并在纽约请唐德刚看过,但如今也不知落在何处。

胡适与他背后的两个女人

胡适与江冬秀

“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是蒋介石送给胡适的一幅挽联,可谓是对胡适的一生进行了比较恰当而中肯的概括和评价,以致这幅挽联流传甚广,并时常被人提起。

胡适与他背后的两个女人

胡适

胡适从家乡走出去看中国,又从中国走出去看世界,但他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却也是从来也没有停止和忘怀过,胡适与江冬秀一生都保留着一口纯正的乡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