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十二也是快到元宵节,而这个时候也各个地方都会搭建灯棚准备迎接元宵节的到来,对此大年初十二习俗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大年初十二习俗有哪些?这一天的民俗活动有很多:除了搭灯棚,还有藏剪刀,捏老鼠嘴等等。今天小编们和你说说正月十二里的那些民俗。

一、点新灯

大街小巷、各家各户都要点满灯。

二、正月十二 搭建灯棚

民间俗称“十二搭灯棚”。意思是元宵节将近,村庄中的管事人从这一天开始就要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壮年准备花灯,做元宵赏灯的各种准备工作了。

闹花灯的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大年初十二习俗准备迎接元宵

过了正月十一 ,搭盖灯棚。童谣是这么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了,它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称为“上元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这一天少不了还要吃元宵、汤圆。正月十六夜则是小孩的节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灯笼对着别人的重重一撞,然后笑哈哈的看着别人的灯笼着火,这个叫做“碰灯”。讲究的是今年的灯笼不能留到明年,必须以“碰灯”的方式销毁。

民间俗称“十二搭灯棚”。意思是元宵节将近,村庄中的管事人从这一天开始就要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壮年准备花灯,做元宵赏灯的各种准备工作了。

闹花灯的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童谣是这么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了,它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称为“上元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这一天少不了还要吃元宵、汤圆。正月十六夜则是小孩的节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灯笼对着别人的重重一撞,然后笑哈哈的看着别人的灯笼着火,这个叫做“碰灯”。讲究的是今年的灯笼不能留到明年,必须以“碰灯”的方式销毁。

三、烤火节烤火节

在石家庄南部一些地区的汉族民间,至今还保留沿承着正月十二烤柏火的风俗习惯。黄昏时分,人们在自家门前,点燃柏枝,烟雾中弥漫着一股清香,一家老幼围坐火边,谓曰:烤柏火。烤柏火寓意为“败祸”,可以避瘟驱邪,人们将不用的旧家什,统统烧掉,用烧后剩余的柏枝雕成“柏锁”,系上绳子,挂在婴儿脖子上,以求长命百岁。到了黄昏时刻,人们在自家门前,点燃柏树枝,烟雾中弥漫着一股清香。因“柏火”与“败火”谐音,寓意全家人避瘟驱邪,不生百病,一年无灾无恙。

四、过老鼠节

(1)藏剪刀:

相传,在正月十二这一天大人小孩都不能使用剪刀,只要听不到剪刀的“咔嚓”声,家里一年就听不到“咔嚓咔嚓”老鼠嗑东西的声音。所以,媳妇姑娘们会将平时用的剪刀藏到抽屉里或者褥子底下,而且还要用红绳或红绸把剪刀捆包起来,就是怕小孩子们拿到剪刀玩耍。

(2)捏老鼠嘴:

正月十二这一天中午,家里要包饺子,包成的饺子要捏成老鼠模样的,有嘴、有耳朵、有尾巴,还用绿豆当作眼睛,可谓活灵活现,俨然是一件件面塑艺术品。之所以包饺子,是因为包饺子就是“捏老鼠嘴”,把老鼠嘴捏死,老鼠就不能“咔嚓咔嚓”嗑东西了,寓意家中一年没有老鼠。

藏剪刀和捏老鼠嘴的民俗,其实是在过“老鼠节”,传说正月十二这一天是“老鼠娶媳妇”的日子。除了藏剪刀和捏老鼠嘴,还有“收旧鞋”、“烧老鼠洞”、“吵老鼠耳朵”和“嚼老鼠眼”等习俗,都表达了旧时老百姓对老鼠的憎恨和对来年的美好希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