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弗朗索瓦·米勒是19世纪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他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米勒于1814年出生在法国诺曼底的农民家庭。这里靠近海滨,有金色的沙滩、黄色的麦田、白色的羊群和夕阳下柔和的村庄。也许正是受到这些自然环境的影响,幼时的米勒就有了描绘它们的想法。

如果说巴黎是米勒心中荒芜的沙漠,那卢浮宫就是唯一的绿洲。当他第一次走进卢浮宫大厅时,曾惊喜的赞叹:“我好像不知不觉地来到一个艺术王国,这里的一切使我的幻想变成了现实。”

米勒在巴黎的生活一直都很艰难,这使他险些迷失了自我。为了迎合感官刺激,他还画过低俗的裸女。直到有一天,他无意中听到别人对他的评价:“这就是那个除了画裸体,别的什么也不画的米勒。”犹如当头棒喝,唤醒了沉睡中的米勒。此后,他决定不再为了迎合他人去画画。米勒离开了繁华的都市,回到了喜爱的乡村。

在巴比松的27年中,是米勒一生中创作最为丰富的时期。很多家喻户晓的知名作品如:《播种者》、《牧羊女》、《拾穗者》、《晚钟》、《倚锄的人》、《喂食》、《春》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他从不虚构任何画面,每一幅画都是从耕种、放牧、劳动、生活等真实农民生活中取材而来。他曾说:“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

《拾穗者》是米勒在1857年创作的油画作品。描绘的是三位农妇在已经收割过的麦田里捡拾麦穗的情景。她们弯着腰,低着头,与远处的麦垛形成了和谐的景象。在这幅画面中,可以让人深刻的理解“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意义。

《播种者》是米勒1850年创作的。画面中,一位穿着红色上衣和蓝色裤子,打着绑腿的农夫,手里抓着种子,迈着大步快速的播撒。这些种子被赋予了收获的希望,也体现了劳动者的勤劳之美。

《倚锄的人》创作于1860-1862年。一位锄地的男子在晌午的烈日下疲惫地弓着腰,他目光呆滞,嘴唇干裂,拄着锄头喘息,明显已经体力不支。远处有秸秆堆在燃烧着青烟。整幅画面深刻的表达出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艰辛,处处透露着农民的艰辛和无奈。

微信关注【慧画网】,获取素材链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