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飚:从水口山走出的国防部长


耿飚, 1909年出生于湖南醴陵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8岁时, 耿飚一家逃荒到常宁水口山, 寄住在舅舅宋乔生家里。13岁时, 耿飚在铅锌矿当敲砂童工, 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1926年耿飚离开水口山, 到醴陵组织农民暴动。耿飚在《回忆录》这样写道:“水口山的十年, 是我参加革命的起点, 在这里, 我找到了翻身求解放的唯一法宝——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蒋先云、宋乔生、毛泽覃等同志的引导下, 我走上了一条通往宝山的正确道路——武装斗争的革命道路。水口山, 成为我一生中最难忘怀的‘宝山’”。耿飚在水口山期间, 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通讯员”汇入工运洪流

1922年9月,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取得全面胜利的消息传到水口山后, 工人们深受鼓舞, 热血沸腾。同年11月27日, 中共湘区委员会专人到水口山加强对工人运动的领导, 并在水口山的康家戏台设立了“湖南省水口山工人俱乐部筹备处”, 短短两天便有3 0 0 0多矿工加入工人俱乐部。11月27日, 水口山工人俱乐部成立后, 组织党员开会, 传播马列主义, 策划工人罢工。由于“人小、腿快、不引人注目”等特点, 加上机灵聪明, 耿飚当起了站岗放哨的通信员。他经常到矿局玩耍, 探听信息, 打听秘密后及时报告工人俱乐部。大罢工爆发前夕, 耿飚等人到衡阳把罢工时宣传用的油印机、文具纸张等秘密运送到水口山, 并深入矿工宣传动员和“发信”。12月19日, 反动矿局设下“鸿门宴”, 蒋先云、刘东轩“双雄赴会”。耿飚被安排到矿局, 探听信息并传递出来。罢工期间, 耿飚拿着传单, 到大渔湾、松柏等地发放传单, 争取工农群众的支援, 使水口山工人的罢工斗争声威大涨。罢工胜利后, 耿飚成了水口山一名机械工人, 被分配到洗砂台工作。洗砂台是地下党团组织召集会议、开展活动的好场所, 在这里秘密开会, 不用派眼线“放哨”。每逢开会, 耿飚总是守在入口处, 一边洗砂, 一边警惕地注意外面的一举一动。此后, 矿上斗争形势恶化, 洗砂台会议更加多了起来。通知开会、会后送口信等事, 耿飚争着干, 并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成为一名出色的通信联络员。

机智斗争夺取“童工大捷”

水口山工人举行罢工后, 反动矿局为解外商亟特装船要矿砂的燃眉之急, 指使选矿科长潘振纲强迫童工敲砂。12月21日, 在敲砂场上, 耿飚这些敲砂童工不肯开工, 潘振纲捡起一根竹篾对他们一顿乱打, 童工四散而逃。耿飚与刘亚球、顺生仔一商量, 每人抓起一把沙土, 冲上去与潘振纲理论。散开的童工重新聚拢来, 向潘振纲扔石头、沙土、臭鞋。耿飚暗中要弟弟去喊舅舅宋乔生支援。潘振纲恼羞成怒, 拨出枪来威胁童工:“谁不敲砂, 立刻枪毙。”几个武装矿警也扑过来助阵, 场上气氛十分紧张。童工们大眼瞪小眼, 急得想不出主意来。潘振纲以为震住了童工, 大叫“耿飚、刘亚球, 你们给我先干, 老子认砂不认人。”他话还没说完, 耿飚已如火山爆发, 积聚全身力量, 喊出了第一声:“哇......”。由于敲砂时, 童工们每天都要“哇”几千遍, 底气足、嗓门好、声音大。在耿飚的带头下, 几百个敲砂童工把愤怒、鄙视、勇气都化作一声声“哇......”。刹那间, 敲砂场“哇”声齐鸣, 响彻云霄, 连同挥舞的几百只小拳头, 吓得潘振纲和矿警连连后退。这时, 宋乔生带领工人纠察队赶来, 矿警抱头鼠窜, 宋乔生把潘振纲一脚踢倒在地。几百个童工高呼:我们胜利了。这就是水口山铅锌矿工运史上著名的“一二、二一童工大捷”。事后,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通电赞扬:“罢工十余日, 俱乐部日夜训练, 即幼童亦变强大矣!”。水口山的工人都说耿飚是“少年英雄”。

智勇双全当好“接头人”

1926年, 耿飚在被派往醴陵开展农运工作的前夕, 水口山党总支召开秘密会议, 提出“工人要掌握武器, 建立自己的武装”的号召, 并决定派人到衡阳东阳渡秘密接运枪支弹药, 供水口山工人武装使用。因为耿飚人小、不太引人注意、没有人知道他是团员骨干、长期为党组织站岗放哨有经验, 加上他练过武功, 安全系数大。组织决定由耿飚到东阳渡去接头。耿飚欣然接受任务, 运用“兵不厌诈”的计谋, 全家搬出水口山, 返回故乡醴陵。在乘船返乡途中, 特务一路跟踪, 但看到耿飚没有任何动静和异常情况后, 便掉头返航。甩掉尾巴后, 当天夜里, 耿飚日夜兼程向南赶了百多里路, 折回东阳渡。在东阳渡兵工厂门前, 耿飚化装成叫化子, 机智地与接头人接上了头。第二天晚上, 耿飚采用“调虎离山”计, 自己背着个破背篓, 在兵工厂土地庙走动, 故意发出声响, 引起敌人哨兵注意。哨兵掉转枪头, 问是谁。耿飚不回答, 直接向湘江边飞跑过去。在附近巡逻的几个敌人哨兵纷纷向湘江边跑来。兵工厂“哨兵”调开后, 随同接送武器的其他同志快速把十六支“老套筒”和子弹运出兵工厂。耿飚随后甩掉哨兵, 折回旅社与同志们汇合, 圆满地完成了武器接送任务, 这些枪支弹药就这样到了工人赤卫队手里。工人赤卫队用这些武器, 打击反动矿警, 夺取了更多枪支。1928年春, 这些武器连同水口山工人赤卫队一起, 上了井冈山根据地。耿飚等人冒着生命危险接送枪支的事迹得到了党团组织的高度肯定, 评价耿飚“浑身是胆, 智勇双全”。


耿飚:从水口山走出的国防部长

1985年, 耿飚和部分代表团成员在美军“福克斯”号上听军官介绍情况

简介:耿飚 (1909年8月26日—2000年6月23日) , 湖南醴陵人。历任红1军9师参谋、红1师参谋长、红四方面军第4军参谋长、19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 耿飚先后担任过驻瑞典、芬兰、缅甸等国大使, 外交部副部长, 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1978年起任国务院副总理, 中央军委常务委员、秘书长, 国防部部长、国务委员, 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 9 8 2年、1987年, 担选中顾委常务委员。2000年6月在北京去世, 享年91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