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半个月简直是日本的梦魇。刚刚遭受25年来最强台风的袭击,6日凌晨北海道又发生6.7级地震,整个北海道发生强烈震动,大量房屋坍塌,超过50人罹难。

地震导致所有火力发电站紧急停运,整个北海道在黑暗度过了最恐怖的时刻。由于停电,信号系统无法工作,所有铁路停驶,高速公路关闭,警察不得不站到马路中间指挥交通。很多医疗机构,还因为停电而无法接受伤员。

因为地震带来严重破坏,札幌市甚至放弃了申办2026年冬奥会。

除此以外,还有一件事也引发了骚扰。

地震引发大规模断网断电后,北海道首府札幌200万居民涌入超市和便利店购买生活物资。可那些平时习惯用移动支付的灾民,突然发现自己因为身上没现金,丧失了支付能力,再有钱也买不到所需物资。

地震发生当天,日本国内论坛匿名讨论版上出现了一篇疯狂吐槽电子支付的文章《只用电子支付的札幌人,完蛋了!》,文中说:

“自己平时习惯使用Apple Pay(苹果支付),出门从不带钱包,也很少带现金。强震过后札幌大范围停电,冰箱里只剩了牛奶和蛋黄酱,他于是急忙赶往超市买生活物资,到了才发现身上根本没现金。他拿着仅剩下62%电量的iPhone,茫然看着Apple Pay的画面,感到了不安,等排队轮到他时,店员告知暂时无法使用电子支付,他去其它地方也一样用不了。”

此人说,当晚七点他独坐家中,饿着肚子,由于取不了现金,电力也仍未恢复,有种一切都完蛋的感觉。

而像他这样眼巴巴看着食物被别人买走的灾民还有不少。因此很多日本人就认为,在这个地震、海啸多发的国家,绝对不能全面推动网络支付。

同样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我们中国是否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呢?

这10年来,金融创新在中国国内大行其道,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快速普及,实物货币日趋减少。据日本统计,其电子支付的比例仅有18.4%,远不及韩国的89%和我国的60%。而《华尔街日报》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的移动支付规模高达9万亿美元,而美国则仅为1120亿美元。

如果说日本只是一只脚刚刚踏入“无现金社会”,中国则两只脚都已经进来了,人们把手机变“钱包”, 衣食住行无一离不开移动支付,甚至人脸识别、指纹识别、虹膜识别支付等也将流行开来。

难怪有人预测,中国或将成为第一个停止使用现金的国家。

网络支付是科技进步的结果,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事情就像硬币的两面,网络支付一方面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带来诸多好处,另一方面其脆弱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网络支付对于网络软硬件都有极高的要求,为了确保信息流、资金流的安全,需要防范各种技术漏洞、黑客攻击、技术欺诈。任何一个技术或管理上的疏忽,都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系统风险,让人们隐私和账户资金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让整个社会金融流通和支付系统崩盘。

而地震、海啸、洪水、飓风等自然灾害以及战争、地区冲突人为灾害发生时,光纤、终端等网络硬件设施遭到破坏,无法维持可靠性和稳定性更是大概率事件,甚至就像北海道这样,短时间停电断网也让电子支付陷于瘫痪,社会的正常生活也随之瘫痪。

中国是自然灾害频发国家,也是人口众多、灾难救援和社会保障机制仍很不健全的国家,如果在生活和金融领域广泛取消钞票,如果只存在一种没有备份的系统,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后果将是很严重的。

放眼全球我们会发现,不是所有人都讨厌现金的。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使用现金和信用卡的频率仍然很高,例如德国人和奥地利人最喜欢携带和使用现金,荷兰人最喜欢借记卡,法国人和美国人依然喜欢使用支票。

这其中固然有人们担心银行负利率、避税、消费习惯等因素,但现金随时使用、可以应对突发事件也是重要原因。而且现金支付的最大优点是可以让消费者真实感受到每笔钱的流向,减少无节制消费。

瑞典是全球范围内少数全面推动货币电子化的国家之一,在那里几乎看不到使用现金的情况。但今年2月,瑞典央行行长Stefan Ingves就提出警告,称无现金社会在面对战争或天灾时毫无抗性,庞大的社会金融体系将在瞬间崩塌。

另外,附带了担保功能的第三方支付之所以在国内盛行,与缺少有效的社会信用体系也有很大关系。西方发达国家使用的信用卡系统已经非常成熟完善,先刷卡付钱再收到东西,先买后卖,人们靠累积信用在社会上行走办事。制度建设有时候要比推动商业模式更重要。

所以,推动无现金社会我们还需三思。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