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二,“丧偶式婚姻”和“丧偶式育儿”情况的真实存在,丈夫或父亲这一角色主动或被动情况下成为家中的“隐形人”,使母亲减弱对婚姻和丈夫的依赖感,将自身情感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此消彼长,稳固了“教育母职化”的地位,也加剧了对子女教育的焦虑。缺失的父亲:在当下家庭育儿的过程中,母亲承担了教育及陪伴孩子的大部分任务,而父亲或因工作原因缺失孩子教育,或因情感原因鲜少与孩子互动,如同家中影子一般,因此也被称为“影子爸爸”。



【导读】近年来,日益扭曲的父母育儿观、出现失控的亲子关系,成为中国社会日益显著的问题。面对孩子成绩的焦虑母亲、在外奔波忙碌却鲜少问及孩子成长的父亲,以及父母训诫中多次失控的孩子,被舆论戏称为“中国式家庭”。本文深入分析了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并讨论如何使父母教育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文章原载“IPP评论”,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诸君参考。

近期一部台湾电视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经播出,便在话题榜单中居高不下。影片在黑暗和绝望的基调描绘出当下极尽功利的父母育儿观,并加入微科幻元素讲述在扭曲亲子关系中孩子失控所发生的不可逆性后果。科技元素的混入放大了亲子关系间的扭曲感,但仍然能使观众在追忆与父母的相处模式中,产生共鸣。其中面对孩子成绩的焦虑母亲、在外奔波忙碌却鲜少问及孩子成长的父亲,以及父母训诫中多次失控的孩子,被网友戏称为“中国式家庭”。但其背后产生的根源问题及如何使父母教育正确归位,成为我们随后讨论的重点。

▍“中国式家庭”: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

缺失的父亲:在当下家庭育儿的过程中,母亲承担了教育及陪伴孩子的大部分任务,而父亲或因工作原因缺失孩子教育,或因情感原因鲜少与孩子互动,如同家中影子一般,因此也被称为“影子爸爸”。在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中,对400个中小学生家长样本资料的统计分析显示:家庭教育分工中,夫妻共同承担的不足四成,父亲“缺位”的近一半。而在2016年《中国亲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中显示,父亲主导教育的家庭不足两成。

焦虑的母亲:网络传言当今中国女性的四大不幸分别为:当妈式择偶、保姆式妻子、丧偶式育儿和守寡式婚姻。而其中丧偶式育儿便是指丈夫在育儿方面主动或被动的成为隐形人,使妻子被迫将全部注意力和情感转移到孩子身上,而家庭教育中父位的缺失必然加剧母亲的焦虑。在2017年UC大数据发布的首份《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里,其中孩子健康和孩子教育是排名最为靠前的母亲焦虑因素。80后妈妈更多因学区房和子女升学的事情忧虑,而90后妈妈更烦恼如何“带孩子”。

失控的孩子:家庭教育中缺失的父亲和焦虑的母亲,往往会培养出一个失控的孩子。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指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更有数据表明,我国10%—15%的儿童存在焦虑抑郁和行为障碍等心理卫生问题,留守儿童群体内甚至高达30%。而造成孩子上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便是家庭教育的失当,包括父母亲在教育方面的缺失、母亲对孩子成绩的过度重视、父母在教育子女中焦虑情绪的传递、隔代抚养的溺爱以及学业应试压力等。

▍“中国式家庭教育”形成的原因

爸爸都去哪了?是什么造就了“影子爸爸”?

“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手举杖”,父亲在家庭中应负垂范训导之责,不仅仅是经济的供给者,更是孩童教育的引领者,但就目前家庭教育中,父亲对子女的教育被网友称之为“诈尸式育儿”,对妻子一方则是“丧偶式育儿”。

究其原因:第一,应试教育摆脱了农耕时期教育的口耳相传,孩童从母亲那里获得起居照顾,从学校获得知识和技能,父亲的育儿职能被逐渐削弱。第二,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以及部分父亲对子女教养心存依赖,以至于育儿责任感较为薄弱。我们甚至可以断言,部分父亲“心安理得”缺失家庭教育,其背后都有一位甘于奉献的妈妈和任劳任怨的老人。第三,女权式育儿使父职教育的空间被大大缩窄,现代女性的全面崛起,使其知识技能和经济能力完全不输男性,加之十月怀胎与子女保持着天然的血缘联系,更加强化其对子女教养的掌握欲。

▍妈妈为何焦虑?什么造成了“教育母职化”?

古有孟母三迁,今有虎妈战歌,似乎从古到今所达成的社会共识,便是母亲负有教育孩子的天职,并且随着坊间“教育要‘拼妈’”、“影子爸爸”以及“丧偶式育儿”等言论的甚嚣尘上,学者们提出了“教育母职化”和“密集母职”的概念。那么什么造成了“教育的母职化”?而又是什么引发并加剧当前母亲们的焦虑?其一,女性受传统育儿观及社会普遍认知的影响下,其教育母职化的意识占据主导,使母亲将孩子的利益最大化视为核心目标,甚至放弃个人利益。

其二,“丧偶式婚姻”和“丧偶式育儿”情况的真实存在,丈夫或父亲这一角色主动或被动情况下成为家中的“隐形人”,使母亲减弱对婚姻和丈夫的依赖感,将自身情感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此消彼长,稳固了“教育母职化”的地位,也加剧了对子女教育的焦虑。

其三,对当前教育环境的焦虑,“不能让孩子从出生就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占据主流地位,母亲从备孕期开始便全力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所需要的一切,更不论孩子入学后的各类“补习班”和“天价学区房”等问题,因而逐渐加重母亲的焦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