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延禧攻略》之後,同一個時代背景的《如懿傳》後來居上。今夏似乎成爲了宮廷劇的溫牀,一個個後宮佳麗成爲了編劇的籌碼,觀衆的寵兒,也讓筆者對歷史再次產生了一絲疑問!

1. 歷史的客觀性

以《延禧攻略》中的人物爲例,確實有據可循。翻看趙爾巽的《清實錄》列傳一后妃便可知一二。其中有一段是如此評價孝賢純皇后——富察氏:

後恭儉,平居以通草絨花爲飾,不御珠翠。歲時以鹿羔沴毧製爲荷包進上,仿先世關外遺制,示不忘本也。上甚重之。十三年,從上東巡,還蹕,三月乙未,後崩於德州舟次,年三十七。上深慟,兼程還京師,殯於長春宮,服縞素十二日。

由此可知,劇中秦嵐飾演的皇后與真實歷史描述的出入不大,而其死後,乾隆皇帝之表現更凸顯二人情感之真切,讀之令人動容。

再看《清實錄》對女主角原型之描述:

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內管領清泰女。事高宗爲貴人。封令嬪,累進令貴妃。乾隆二十五年十月丁丑,仁宗生。三十年,進令皇貴妃。四十年正月丁丑,薨,年四十九。諡曰令懿皇貴妃,葬勝水峪。六十年,仁宗立爲皇太子,命冊贈孝儀皇后。嘉慶、道光累加諡,曰孝儀恭順康裕慈仁端恪敏哲翼天毓聖純皇后。後家魏氏,本漢軍,抬入滿洲旗,改魏佳氏。子四:永璐,殤;仁宗;永璘;其一殤,未命名。女二,下嫁拉旺多爾濟、札蘭泰

可以看出女主角在劇中迅速提升地位的時間與正史記載相差不多,且膝下子嗣之情況也完全一致,可謂遵照史實而做。

而對於正史記載最多的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無論是《清實錄》皇帝本紀,還是《東華錄》之記載,亦或是孟森的《清朝大歷史》等,都對其進行了全方位的記錄和解讀。

《延禧攻略》中被稱作“大豬蹄子”的乾隆,也被刻畫成一個情感極其複雜,權謀極其狠辣的明君,這與歷史中記載的青年乾隆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說基本遵照主流歷史觀來刻畫人物。

綜上可以看出,被主流文化認可的歷史文字正是影視劇傳播歷史的根基,根本性的客觀理念不能丟失,因爲歷史在一定程度上有其不可動搖的真實與真理。

2. 歷史的主觀性

縱使正史在當下成爲了專家,作家甚至編劇的參考基礎,可是我們不能否認的是:歷史由人編纂。而人在提筆之際,勢必會摻雜着一些主觀思維去完成某一個歷史事件的記錄。比如蔣氏《東華錄》和王氏《東華錄》之記載就有些許初入,而很多近現代歷史學家對於乾隆的解讀也大相徑庭。爲何對於趙爾巽的《清實錄》國家始終沒辦法認可,並且自己編纂了一部全新的《清史》?就是因爲作者爲清末文人,對於清朝封建統治依然有着眷戀,這種過於強烈的主觀情緒會影響到《清實錄》的相對客觀性,所以其著作纔不被後世所廣泛認可。

然而,話雖如此。卻又自相矛盾,因爲主觀的歷史纔會把歷史的潛能釋放!如果僅僅靠着《清實錄》當中對於幾個后妃的簡單描述,那也就不會有如今的《延禧攻略》和《如懿傳》,更不會有當年火爆亞洲的《甄嬛傳》。只有對於史料文字的無限延展,纔會創造出引人入勝的故事和人物。

每個時代的歷史都沒有辦法保證其絕對的客觀性,即使很多歷史都有後代編纂,可是人之筆下絕非事無鉅細,更別提毫無情感。每個文字可能都承載着筆者的心血與心潮,而最後它以正史的形式存在很可能是其內在情感與大多數人產生共鳴,其莊嚴的外表更是讓學術界無法反駁。

由此可見,歷史更像是一羣老人留給後代的日記本,而非教科書。

在此評判歷史的真實與虛無,實在有些冒失和大言不慚。可是《延禧攻略》在沒有帶給我些許人生感悟的時候,卻讓我對於歷史的好奇感油然而生。靜靜思考,越發離奇。如今的我們憑藉古人對於一個女性的寥寥數筆就可以延伸出一個龐大的羣像,讓我不得不去懷疑幾百年前的記載是否也是前人對於祖上的一些延伸呢?似乎歷史的長河是在一代代人的勾勒下才顯得如此蒼勁有力,栩栩如生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