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沟村,地处于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偏远山区的暖泉镇,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贫困村。村农业产业结构不优、没有龙头企业带路、农民致富渠道不宽,村里的经济发展一直找不到出路。2014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29户329人,到2017年未脱贫人口减至81户177人,其中因病致贫的占58%,因学致贫的占11%,因残致贫占15%,缺少劳动力致贫占12%,需政府兜底的有4%。

2017年8月,在中阳县委组织部、县扶贫办的安排部署下,中阳县医院院长助理牛海明被选派到暖泉镇庙沟村担任第一书记,与全县广大党员干部一道打响了中阳县脱贫攻坚战。

牛海明(左一)在了解村情。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初来奔走建基地

初来庙沟村的牛海明踌躇满志,渴望着建功立业。尽管他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可庙沟村落后的基础设施和艰苦的生活环境还是让他感到意外。“刚派去还是适应了好一段时间,村里的房子不隔音,窗户破旧不堪,半夜常常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时基础设施差,睡到半夜常常被蚊虫叮咬、冻醒过来。”说起当时的情况,牛海明泛起一丝苦涩,“直到有一天,贫困户老郑说的话让我受到了震撼,他说‘我们这样的贫困户让你们年轻人来帮不顶用,只有老一辈党员帮助和政府给钱给物才能脱贫’,当时我下定决心改造这里,我可以不富有,甚至默默无闻,但我不能看着老百姓受苦,既然身在这个岗位上,就不能一直平庸下去。”

驻村以来,为全面了解村情和民情,牛海明与驻村工作队员每月至少深入贫困户、非贫困户家中一次,密切关注群众动向,组织“两委”班子、群众代表、党员经常开展座谈交流,完善村基础建设的修缮改造,促进各项帮扶工作的顺利进行。为解决村党建阵地缺失、资料不全的问题,在先行调研、走访的基础上,他还结合村委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整改与创建方案,按照农村支部标准完善村级阵地建设,将所有档案资料进行补充整理,搭建起村级发展的总指挥部。

产业扶贫抓经济

从上任的第一天牛海明就意识到,想要改变庙沟村的贫困现状,必须遵循“扶贫先扶志”的办法,通过政策“输血式”的补助,以产业带动经济的内生式发展才是真正能带动村民走向致富的道路。他帮助贫困户跑项目、融资金,大力推进养殖业发展,实现了人均1头猪、户均3只羊、户均1头牛、人均3只鸡的发展初期目标,增强了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式造血力,实现经济增长带动社会效益、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

目前,中阳县大力发展“核桃+林下种植”“公司+基地+合作社+大户”养殖,形成了“光伏+农业”“农业+副业”“农业+劳务”等扶贫模式,以入股的形式将扶贫基金用来支持前景好、有发展力的产业项目,使贫困人员有稳定的项目分红。发展的总装机容量27.7兆瓦的光伏产业,造福了3000多户贫困户的同时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牛海明告诉记者,2017年庙沟村发展了育肥、丽云两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共带动91户199人脱贫致富,每年贫困户人均可分得1000元以上的红利收入。2015年庙沟村人均纯收入1680元,2017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50元,村容村貌已发生崭新变化。

深情驻村暖民心

庙沟村是红色革命村,也是传统的戏曲文化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是县、乡政府的临时所在地,民风淳朴,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在更新换代极为迅速的现代,牛海明为宣扬、挖掘、传承传统文化,丰富村里的精神文化建设,在征得村委对建设村戏曲文化室的同意后,调查走访了21位健在老人,收集了大量资料,撰写了庙沟戏曲简史。2017年底,在他的建议下成立了庙沟村秧歌队,利用农闲时间排练,受到中阳县文化局、暖泉镇党委及政府的高度重视,决定春节期间让庙沟村秧歌队代表暖泉镇到县城汇演。秧歌队不负众望,以其扎实的功底、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17支比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期间4.8万元的汇演支出通过牛海明的四处奔波,筹措资金3.3万元,加上有能力村民1.5万元的赞助,全部顺利解决。

扶贫是责任,扶贫是使命。为了方便工作,牛海明自己还手工绘制了一幅扶贫地图,“我知道村东头的秋喜大叔一个人住,患有耳聋、肺气肿、风湿性关节炎;任家垣的刘二龙住得又高又远,担水搂柴不方便;今年贫困户郑平虎养羊收入了八千多、郑四蛋四口子参加合作社分红一万二、另类人郑乃应在村民眼里发生了变化……”他把村民当作自己的亲人,老党员郑乔保、郑丑小身患重病时,他立即同人前去慰问,多次请县医院专家上门会诊,每月在“主题党日”活动后,上门为郑乔保讲党课、讲政策;村里人红白事月他都随礼帮忙;贫困户中有两个癫痫病患者,除了时常上门与患者谈心,每次发病时都主动接送患者去县医院检查看病等。

终于,庙沟村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的目标。“生活还在继续,我觉得现在的庙沟村离理想蓝图中的小康生活更近了,我将继续为这一目标而不懈努力!我叫牛海明,我是共产党员。”牛海明眼里的光芒盖过了正午的艳阳天。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