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5日上午,大型诗文集《道兴兴道》河洛文化名家座谈会在中国理学文化圣地——伊川中国程林文化园隆重召开。参与座谈的文化名家有报社记者、省市作协会员罗红耀、芷兰、武巧霞、李向前、董战红、李广欣、鲁建林、董素玲、宋克尊、宋孝武、段武亭、范红格、张红亮、乔朋来等社会名流,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共计数十人参加,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对诗集《道兴兴道》进行探讨,提出宝贵意见。中国硬笔书协副主席、中国书法名家司马武当,郑州市农经委主任董亚南,伊川县第一高中党委书记岳耀武,程林文化园管理处书记李耀曾,伊川县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宋赞斌等参加座谈。

据程林文化园管理处书记李耀曾介绍,程林文化园由二程后裔第三十一世孙、兴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程道兴先生(河南兰考人)投资巨款修建。从2004年开始考察论证规划设计,到2011年与河南省伊川县政府签约正式开工,至2017年全面建成完工正式对外开放,程道兴先生用了十三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他无偿捐赠建设程林文化园的伟大构想。

程林文化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城西荆山公园脚下,地理位置优越,景色宜人。全园建筑面积达300余亩,是程颢程颐的墓园,程颢程颐是我国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理学奠基人,“宋嘉祐元年(1056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文简公程琳仙逝,敕赐西京洛阳伊阙南白虎山下地一百二十亩为茔地,以修墓建祠。及明道公程颢、太中公程珦与伊川公程颐先后驾鹤仙逝,亦赐茔地安葬于左近,后世称“河南程氏三夫子墓祠”,春秋祭祀不断。其地称为程林,位于今伊川县城西(荆山)白虎山下。宋、元、明、清四个朝代虽屡次敕令兴建修葺,自元皇庆二年(1313年),房舍仅一间。至明景泰六年(1455年),代宗皇帝下诏“比颜、孟之制”“规制比于阙里”(即孔林孔庙)建二程祠,建盖房屋六十余间,弘治十三年(1500年),形成规模。虽清康熙十一年及道光五年两次重修程祠,仍未达到颜、孟二庙和孔林孔庙之规模,终为我国文化史上一大憾事。公元二O一七年,程道兴感祖先之伟业,发惊世之宏愿,得政府之支持,投建设之巨资,建成占地一万余亩,形成两程书院、程林、程庙为一体的中国二程林园,完成了中华民族和程氏族人千年的夙愿,实现了皇家几百年来的祠庙规制,实为中华民族和程氏合族之幸事,应载入史册,可庆可贺”。

程道兴祖籍河南兰考,乃伊川公三十一代裔孙。青年投笔从戎,部队驻扎于伊川程林附近。时逢“文化革命”十年浩劫之后,见历史文化遗产及文物惨遭破坏,理学圣地及祖宗祠庙荒芜,沦为放牧之地,内心伤感不已,遂暗自发愿,来日如有财力,定将重修茔墓,再建祠庙,保护文化遗产。后解甲从政,旋遨游商海,经多年拼搏,略有积蓄。于2004年9月开始考察论证,公元二00五年初,程道兴向伊川县领导表达出资重建重修两程书院、程林、程庙之宏愿,得到鼎力支持,县委、县政府遂划拨建设用地三百余亩,园林用地一万余亩。由程道兴捐巨资作为全部建设资金。请河南省古代建筑研究所副所长牛宁指导策划,郑州大学设计院精心规划设计。于公元二0一一年清明节正式开工兴建,至二O一七年清明节前终告竣工。该工程从勘测论证,规划设计到施工竣工,历经十三个春秋寒暑。整个项目投资3.5亿元,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儒学文化园林,2017年4月3日正式开园。

今日之书院殿堂宽广,经阁高耸,斋舍对峙,宜育才学。广场宽阔平坦,二程雕像、牌坊巍峨矗立,坟山翠柏郁郁,坦墉焕然聿新,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程林里坟茔神道平直,翁仲夹列,翠柏繁茂,庄严肃穆;祖庙殿宇翼翼,雕梁画栋,塑像俨然,碑碣林立;不惟为世界各地程氏宗亲寻根祭祖之所,亦为广大民众追思先哲、体验理学之圣地,庶几可为留住历史根脉、为传承中华文化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做出杰出贡献。

为弘扬二程文化,传播正能量,传承我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社会各界名流组织本土作者发起用诗篇赞美家乡、赞美爱心企业家程道兴为弘扬二程文化做出的贡献活动,编写出版了大型诗集《道兴兴道》。据该书主编芷兰介绍,该书2018年7月开始组稿,历时7个月于当年12月付梓,其间多次修改编撰,对封面及装帧设计进行反复调整,尤其是书名的推敲审定,恰到好处,全体作者与编辑人员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文化名人司马武当和董亚南先生都是伊川人,他们在感慨家乡巨变的同时,表达了愿以一己之力,助力家乡经济文化发展,传播“圣贤之乡”名片的真切心声,他们表示愿意尽心尽力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与会人员表示,大型诗文集《道兴兴道》的出版,对传递正能量,弘扬理学先贤二程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理学先贤程颢程颐在家乡著书立说,给天地立心,给世人树德,垂光百世,照耀简册,也给了古今文人无尽的遐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