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新进展,“通州堰”走出设计蓝图

“堰”,是指修筑在内河上的既能蓄水又能排水的小型水利工程。除了众所周知的都江堰外,我国还有通济堰、它山堰等,可以说,在改善生态环境和抵御灾害方面,堰的作用不可小觑。

北青社区报(微信号:tongzhoushequbao)记者今天了解到,从去年年底就备受关注的“通州堰”近日已初具雏形,待建成后,“通州堰”分洪体系将保障副中心防洪安全,防洪标准由原来的50年一遇提高为100年一遇!

又有新进展,“通州堰”走出设计蓝图又有新进展,“通州堰”走出设计蓝图

记者看到,蓝图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据了解,实现“通州堰”功能措施主要是在副中心实施4项综合治理工程:温潮减河、宋庄蓄滞洪区(二期)、温榆河综合治理、北运河(通州段)。

又有新进展,“通州堰”走出设计蓝图

温榆河治理工程,自通顺界至温榆河桥,总长13.3公里。通过清淤疏挖、堤防加高等措施,使通州境内温榆河达到50-100年一遇防洪标准。

又有新进展,“通州堰”走出设计蓝图

北运河(通州段)治理工程,在甘棠至榆林庄段9.3公里河道,通过扩挖河道主槽等措施,实现50年洪水不漫溢。榆林庄至市界段约19.4公里河道通,过扩挖河道主槽,新开挖子槽,堤防堆筑微地形等措施实现50年一遇防洪标准。

也就是说,未来通州要突出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将借鉴古人“堰”的分水理念,重新规划城市河流!

为何建设“通州堰”

大运河是元明清三代南北交通动脉,通州的兴起及发展与运河漕运密不可分。传承运河历史文化,秉承自然生态理念,构建“通州堰”系列分洪体系,保障城市副中心防洪防涝安全,重构水与城、水与人的和谐关系。

又有新进展,“通州堰”走出设计蓝图

☛ 精明理水。借鉴古人“堰”的分水理念,保障城市副中心防洪防涝安全,稳定常水位,为营造安全有活力的亲水岸线提供条件。完善北运河、潮白河防洪减灾体系,合理划定河湖蓝线,完善多功能生态湿地(蓄涝区)等设施。

☛ 海绵蓄水。建设自然和谐的海绵城市,实现对雨水资源“渗、蓄、滞、净、用、排”的综合管理和利用,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80%城市建成区面积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80%。

如何建设“通州堰”

又有新进展,“通州堰”走出设计蓝图

建立上蓄、中疏、下排的“通州堰”系列分洪体系:

上蓄

建设位于城市副中心以北的宋庄蓄滞洪区(二期)工程,蓄洪容积900万立方米,蓄滞温榆河洪水,减少下泄洪水总量和洪峰流量。

中疏

规划新建的温潮减河位于通州北部,通过新开挖分洪河道,将温榆河洪水分流至潮白河,分洪规模400立方米/秒。

另外现状的运潮减河,可将北关闸上洪水分流至潮白河,分洪能力900立方米/秒。

下排

实施温榆河和北运河(通州段)治理工程,提高洪水排除能力。

又有新进展,“通州堰”走出设计蓝图

识别二维码,下载“北京头条”APP

“让现在告诉未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