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是我国著名的军事领导人,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在战争年代,长期在前线指挥战斗,打了无数的胜仗。但是,在1936年夏季,却离开战斗紧张的军队,到延安担任 抗日红军大学(后来改称抗日军政大学,习惯上称抗大)担任校长。

现在,对林彪出任抗大校长有很多论述,大部分都非常精辟,点到实处,但有些论述还有待商榷。

抗大成立于1936年6月,林彪是第一任校长。这时长征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通过直罗镇战役、东征扩红,已经站稳了脚跟,并壮大了红军队伍。但是,当时的华北已笼罩了浓重的战争气氛,日军于1933年越过长城,势力进入华北,1935年又通过《何梅协定》将势力深入华北腹地,屯兵北平,随时可能对中国展开全面进攻。

一旦日军进攻,红军必须全部开赴前线,组织全国民众抵抗日寇,那时就需要大量具备思想觉悟和战斗经验的干部。毛泽东正是从抗日全局出发,在红军刚站稳脚跟时就立即创办抗大,培养军事、政治干部,为抗日做准备。派林彪去担任抗大校长,正是毛泽东重视抗大和对信任林彪的双重体现。

现在有种观点认为,创办抗大是红军损失大,干部太多,弄个学校出来安置人。

红军在长征期间的损失确实非常大,但认为弄个学校出来安置多余干部就错了。

教育是一个国家、一支军队的核心实力所在,毛泽东比任何人都清楚,建国后一谈到湘潭就说“要在家乡办个好大学”。把湘潭大学办成全国重点大学可能是毛泽东一生唯一为湘潭“走后门”。

建国后,我国在百废待兴之际,相继创办了南京军事学院、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军事科学院,就是为了实现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专业化,使人民解放军由单一的步兵向多兵种转变。说的直接点就是:提高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正是由于及时创办的军事院校培养了一大批现代化军事人才,人民解放军快速实现了现代化,所以我国才能在建国后承受大风大浪的冲击,先后打败美国、苏联、印度、越南,我们今天才能享受这么好的生活。

所以,抗日军政大学不是为了安置人,而是提高红军战斗力,准备迎接更大的挑战。林彪到军政大学当校长,不是“被安置”,而是承担培养军、政人才的重要任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