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王孙满的后裔曾被封于武彊(qiáng)(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武彊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武氏者,世代相传。在武卫将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武卫氏、武威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武氏、卫氏,世代相传。

武姓,中国百家姓之一。源于河南,安阳、商丘、洛阳等地。最早可追溯于商朝国君武丁。武则天父亲因功晋封周国公,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使武姓成为中华著名姓氏之一。

姓氏起源

出自子姓

以祖字或以谥号为氏。

出自商王武丁之后,以祖名为氏。据《武班碑》所载,为商王武丁之后,以其祖名字为氏。如汉代武班即是。

出自春秋时宋武公之后,以谥号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春秋时宋戴公之子司空,死后谥号为“武”,史称宋武公,其子孙以其祖之谥号为氏,亦称武氏。是为商丘武氏。

出自姬姓

周平王少子姬武之后。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西周,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周幽王的儿子宜臼受申、许、鲁等部分诸侯拥戴,在申即位,后迁都到成周雒邑(今洛阳),历史上称东周。宜臼就是周平王。

周平王的幼子刚生下来的时候,因其手掌上有一“武”字形状纹路,故被赐为武氏,为周朝大夫,后来他的子孙,因而以武为氏,史称武姓正宗。是为河南武氏。

出自周顷王之孙王孙满的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简化为氏。

因王孙满的后裔曾被封于武彊(qiáng)(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武彊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武氏者,世代相传。

国名为氏

据《世本》、《万姓统谱》等资料所载,夏臣武罗被封武罗国,后国亡,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武姓。

源于官位

出自汉朝时期官署武库令

汉朝时期,汉武帝在“执金吾”属下设立有专门的武库署,专职掌管兵器军械、战备物资等,武库令为长,武库丞为佐官,就如同的总后勤部。此官职一直沿用至五代时期,直到宋朝时期方被废黜,改为兵部五曹。

出自汉朝时期官吏武卫将军。

汉朝时期,皇家设置有武卫营,军政长官称“武卫将军”,职掌禁中警卫。

在武卫将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武卫氏、武威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武氏、卫氏,世代相传。

出自南北朝其北周官吏武伯

北周时期,朝廷上分别统领“六率”的军政长官,称为左武伯、右武伯。

在左武伯、右武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武伯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武氏。

源于封地名简化

据《风俗通义》所载,汉朝有武强王梁,封地在今河北省武强县,其后代因封地“武强”简为武氏。

源于改姓或赐姓

唐朝时期,有傅、左、李诸姓被武则天赐姓为武氏,其后代中有人世代相传。

源于满族,满族姓氏,世居黑龙江流域,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武氏。

鄂温克族中有吴立西氏,亦称武立西氏,后改为汉字单姓为武氏。迁徙分布

武姓最早的发祥地在今河南省境内,其后在此地不断繁衍。春秋时的宋国是武姓来源地,故其早期的活动区域应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姓人口的增加,社会生产的发展,政治局势的变化,其活动区域也不断地扩大,大约到战国时期,武姓之人已在中原一带比较广泛地活动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北方战乱,武姓也同中原的士族一起大举南迁,成为了江苏等省境内的一大望族,故武姓有“沛国”郡望,而另一支武氏迁入今山西省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武姓之人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表江淮以南也分布有不少武姓之人,而且出现了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即南方政权中的武姓之人要远远多于北方政权。这是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口不断迁徙,尤其是贵族、士人大量南迁的真实情况的反映。在西晋时期朝廷中除了武周、武陔、武韶、武茂等同一家族中人外,还有中书监荀勖的女婿武统、武陵内史武察、青州刺史武沈等武姓之人。后来这些人的后裔大都迁徙到南方。

唐代时,武姓家族因出了一位武则天,使得武姓繁衍达到了极为昌盛时期,武姓也正是始于唐代在北方各地再次得以大举繁衍迁徙,族派不断扩大,在今山西太原一带发展成为一个大族,故武姓有以“太原”为其郡望。与此同时,武姓在中国南方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后遍及全国各地。姓氏名人

武丁:商朝君主。

武则天:(624~705年)中国历史上女皇帝,祖籍并州文水县,

武则天:生于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之母,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儿子中宗和睿宗,公元690年建周代唐,在位21年。创造了"曌"(读音"zhao")这个字,意为"日月当空",并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

武允蹈:宋代高诗人,两贡于乡,诗文刻意,多脍炙人口,著有《练湖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