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拍毕《一纸婚约》,接受外甥采访,竟自叹无能,何以为师?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院长张辉,因为翟天临的一张照片,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由此对他的艺术水准进行了一次深入挖掘。

去年由他执导并公映的电影《一纸婚约》,打着“新学院派电影”的旗号,现在看来,这个电影恰恰是凭空地生出一个莫须有的“新学院派”,然后又辱没了这个称号。

张辉拍毕《一纸婚约》,接受外甥采访,竟自叹无能,何以为师?

如果中国电影的最高学府打造出的只能是这样低劣水平的电影,那么,实在是中国电影教育体系的耻辱与悲哀。

《一纸婚约》公映后,无声无息,几乎在任何一个影视评论刊物上,都找不到对这个电影的评价的文章与信息。

在豆瓣上,对这个电影表示看过的观众,也大多是冲着杨紫、张一山这些粉丝无数的明星而去的,但那些忠实的粉丝,除了对他们的偶像表示满意之外,均认定这个电影是一部烂片。

张辉拍毕《一纸婚约》,接受外甥采访,竟自叹无能,何以为师?

2017年第4期《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刊登了导演对这部电影的访谈文章《照亮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采访者益才,据知情人报料,是张辉导演的外甥。

这样,这篇访谈可以看成是张辉导演与自己的家人一唱一和进行“表扬与自我表扬”的奇文。

既然表扬,自然不能忽略《一纸婚约》所获得的国际奖项。采访者首先要把《一纸婚约》所获得的国际荣誉拿出来说一番。

什么国际荣誉?

这就是《一纸婚约》在2017年4月份休斯顿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在展映期间,美国观众还送给了这部电影一个非常艺术的雅号定性:“黑色幽默”。

张辉拍毕《一纸婚约》,接受外甥采访,竟自叹无能,何以为师?

你看,美国的电影节都授给电影大奖了,美国观众都纷纷赞扬了,《一纸婚约》挟洋自重的资本应该有了。

但休斯顿国际电影节是一个什么样的电影节?

查一下资料,这个电影节分十个单元,计有最佳故事片、纪录片、实验电影、电视广告、音乐电视、新媒体、电影剧本等环节,下设200多个分项,主要是为刚出道的年轻电影人才提供露脸机会,当年李安都曾经在这个电影节上获得过人生第一个荣誉。多得令人咋舌的奖项,令各方参赛者能够获得皆大欢喜的满足。

张辉拍毕《一纸婚约》,接受外甥采访,竟自叹无能,何以为师?

就是在这个电影节上,杨幂参演的《逆时营救》摘取了雷米大奖——休斯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她获得最佳女演员奖,相比之下,《一纸婚约》获奖就被遮掩在更为强大的明星光晕之下。

而且,张辉导演怎么说也称不上是年轻的电影人才啊,将《一纸婚约》送到年轻人出将入相的电影节上去参赛,也只能是张辉导演习惯性的“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秉性所致吧。

张辉拍毕《一纸婚约》,接受外甥采访,竟自叹无能,何以为师?

但不管怎么说,获奖总是好事,也是张辉导演表扬与自我表扬的一件资本。

刊登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的这份访谈中,我们却能够读出张辉导演心中的许多牢骚,看出他对自己无能为力的那种无奈,还有那份得过且过的放任自流。

我们可以从这篇访谈中,看到张辉的许多心结,大致有如下:

张辉拍毕《一纸婚约》,接受外甥采访,竟自叹无能,何以为师?

1、 怀疑婚姻,跟随大潮。

这一次张辉院长被爆料娶小24岁女学生,令人对他的婚姻观啧啧称奇。

那么,张辉院长如何看待自己的这场婚姻呢?

访谈中,张院长显然对社会上的婚姻怪象也颇为怒发冲冠,他直指:“过去大家把婚姻看得很重,很神圣,现如今结婚和离婚已是家常便饭,理由也五花八门,买房子、卖房子、拆迁等等,真有点像小孩过家家,游戏感十足。”

只能说,学院派的教授,由于身处在一个不一样的环境中,看到了今天婚姻观念的沦丧。其实平民百姓中,大家对婚姻仍然是十分珍重的。

张辉拍毕《一纸婚约》,接受外甥采访,竟自叹无能,何以为师?

这段话中,他的潜台词是,既然大家都不把婚姻看成是很重,很神圣了,那么,咱也抓住这个末班车,像小孩过家家的游戏一回吧。

这或许能够理解张院长为什么愿意在人生末班车的时候,也“饕餮”了一次离婚与结婚的“家常便饭”。

张辉拍毕《一纸婚约》,接受外甥采访,竟自叹无能,何以为师?

2、 心态苍老,回天无力。

别看张院长在《一纸婚约》最后,扮作牛仔,雄风浩荡,与妙龄女比肩联袂,纵横草原,一副壮志凌云的气派,但是张导演的心态实在有一点苍老,在采访中,他一点不加以掩饰。

他说:“我教书二十年,从踌躇满志强说愁,到两鬃花白好个秋,我一直有一种忐忑和惶恐,我经常问自己‘传道,授业,解惑’我能做到多少?”

张辉拍毕《一纸婚约》,接受外甥采访,竟自叹无能,何以为师?

问的的确很到位,这些东西,可能真的很难做到,实际上,可以看出,张院长对自己的老师一职是相当的不满意的,觉得没有给他的学生传递出什么正能量,特别是“传道”方面,可以看出,他的内心里是有一种愧疚的心态,由此可见,张院长并不是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一点认识都没有。

接着张院长反问了自己在面对社会的种种流行趋势方面的无能为力:“现如今,市场对艺术的追求有多少是我们课堂教育的成果?我们的学生面对社会上这些网红和小鲜肉的时候,拿什么让他们必须相信我们的为师之道!”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张院长的深深的醋意,好像他所在的电影学院就不是社会,而是一片脱离社会的净土,是外面的世界把他校园里的少男少女们给诱引坏了,让张院长一直坚守着的“为师之道”的努力付之东流。

张辉拍毕《一纸婚约》,接受外甥采访,竟自叹无能,何以为师?

然而,由“翟天临门”暴露出的学校腐败,恰恰打了电影学院的“为师之道”的一个耳光。

从命名《一纸婚约》为“新学院电影”意图用这个电影荒唐可笑地“照亮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到张院长对社会染缸的大力声讨,都可以看出,学院派的精英,是把自己看成是高人一等的纯之又纯的,是天下皆浊,唯我独清的,但事实却用响亮的耳光,给我们一个电影最高学府从来不是一个脱离社会的清静之地和世外桃源的真正回答。

张辉拍毕《一纸婚约》,接受外甥采访,竟自叹无能,何以为师?

3、 惧怕市场,甘作逃兵。

一个电影学院的院长,不去研究中国的电影市场,不去围绕这个市场去培训人才,而是躲进小楼成一统,满足于自我相当然意象与欲望的展演,这也算是北京电影学院的精英们的一种奇怪的心理原点。

在张辉的访谈中,他毫不言惭地表现出对电影市场的厌倦与弃绝:“我拍电影也很想有非常精准的定位,但是我很遗憾,我没有这能力,我能做的就是我的电影一定是真切感受的表达。至于市场如何,只能听天由命了!我很期待中国的电影市场可以更加合理,在追逐利益的同时也关注一些有益社会的表达。”

张辉拍毕《一纸婚约》,接受外甥采访,竟自叹无能,何以为师?

一个院长,竟然说出“我没有能力”“听天由命”的话来,不知道这种情绪,会给电影学府的学子们带来什么样的心理阴影?

他称:“我只拍我能拍得起的电影,有些商业片我真是拍不了,我既没有那样的能力,也学不会。”

如果所有高校的院长与教授,向学生们声称自己的专业研究“没有能力”“听天由命”“学不会”,这样的高校师资是不是合格?能不能担负传授知识的职责?

难怪国家电影局要把六十名中国导演送到好莱坞电影片场去学习,使这群导演成为中国电影的新力量,这相反的意思,结合张院长的如此自贬自低的消极情绪,实际上不是不打自招地说明了北京电影学院已经不能承担起培养中国电影人才的任务与使命了么?

张辉拍毕《一纸婚约》,接受外甥采访,竟自叹无能,何以为师?

你没有能力,还在那个位置上尸位素餐做什么?占着那个位,又没有那个能力,这不是贻害学生吗?

从张院长的表白中,可以看出,他把市场与艺术割裂开来,认为那些有市场的,只能是追逐利益,而他自己拍摄的无人问津的电影,却是“有益社会的表达”。

张辉拍毕《一纸婚约》,接受外甥采访,竟自叹无能,何以为师?

他还在采访中标榜自己很有骨气:“在迷信市场的人眼里我们是穷酸的,但在追求艺术品质人的眼里,我们这也是有骨气的。”

然而,《一纸婚约》中表现出的对父女恋的肉麻的无底线的追捧,恰恰已经被网友们认为是一种违悖人伦的丑陋表达,市场恰恰是对这些所谓的自命不凡、看不起民众的“新学院派”的带着私欲动机的电影,表达了彻底的否定。

张辉拍毕《一纸婚约》,接受外甥采访,竟自叹无能,何以为师?

4、 自视太高,唯我独尊。

《一纸婚约》里为什么由张院长亲自出演?

张辉的回答真的让人大跌眼镜:“我们起初也有过很多种方案,但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演员,最后才决定自己演。从角色来说,我和王枫之间的确有很多的相似,最重要的还是为了节省成本。”

短短的几句话里,内涵非常丰富。

张辉拍毕《一纸婚约》,接受外甥采访,竟自叹无能,何以为师?

一是没有合适的演员。笑死了,中国那么多五十岁上下的演员,却没有合适的,估计张院长更想说的是,其他的男演员配戏戏中的女学生,不合适吧。

二是自己与男主角有很多的相似。其实何止是相似,简直就是传记片。院长坦白的诚实。

三是节省成本。自己主演,片酬省了,但你的表演是否能带来票房?这个就不考虑了。在拍摄这个电影之前,张院长就知道“听天由命”,根本未考虑收回成本,所以,能把片酬省下来,也算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省一分是一分吧。

张辉拍毕《一纸婚约》,接受外甥采访,竟自叹无能,何以为师?

从张辉的这个访谈里,我们大体可以到中国电影最高学府的最高层的内心表述,以及以他为代表的中国电影教育体系的基础理念,这就是他们惧怕市场,缺乏对市场的研究,抱着一种“听天由命”的心态,忽视观众与市场的真正需求,沉浸在各怀动机的自我私欲与想入非非之中,并且把这种电影命名为“新学院派”。

张辉拍毕《一纸婚约》,接受外甥采访,竟自叹无能,何以为师?

他公然声称自己拍不了有市场效益的电影,那么,你培养的学生将来怎么能够在中国电影市场中生存?你一个院长都不知道生存之法,又怎么让你们的学生打拼市场,为中国电影插上竞争力的翅膀?

张院长,你觉得你是一个合格的教书育人的领导吗?

相关文章